「疝氣」不只會出現在年長者、其實5歲以下的幼兒也常有此困擾,甚至有人從小到大都與疝氣為伍,但在外科醫師眼中其實相當危險,患者若會有腫脹、疼痛,臟器卡住造成箝頓性疝氣,還可能導致壞死性休克。如今在疝氣治療上也有新的突破,利用單孔腹腔鏡就能執行,大大降低患者的復發率。
鼠蹊部鼓鼓的就是疝氣嗎?
疝氣指的就是體內臟器、組織通過某薄弱處或破洞造成位移,以鼠蹊部疝氣最為常見,掉落的器官像是小腸、卵巢都有可能,可能覺得鼠蹊部鼓鼓的,但有時可能是淋巴腫瘤、傷口化膿,所需要醫師進一步鑑別診斷。但出現「疝氣」不一定會疼痛,因此很患者也會擺著不管,嘉義長庚醫院外科部小兒外科主任王世憲提醒,兒童及老年是罹病的兩個高峰期,通常疝氣又可以分為兩種:
- 間接型疝氣:因腹股溝管的內環開口在出生後未完成退化,腹腔臟器由此孔洞掉入腹股溝管而形成疝氣。兒童及青少年通常都是此問題,婦女也有90%也是。
- 直接型疝氣:因腹股溝管的後壁筋膜層,隨著年紀增長逐漸變薄,腹壁失去支撐力致使臟器膨出。50歲以上的男性患者是此類型,中老年的男性多也是此類型。
王世憲說:「但有些患者卻是兩者並存的混合型,加上手術前又很難去分辨這些型態,所以目前的成人疝氣手術多是將『人工網片』大範圍鋪蓋在位置上。」
傳統手術VS單孔腹腔鏡效用大不同
這種一網打盡的概念雖然提高了手術成功率,但組織破壞的程度也相對大,患者術後常有疼痛、異物感、網片排斥、甚至感染等問題。如今利用間接型疝氣也可以應用「單孔腹腔鏡」將內環開口縫合關閉即可。
王世憲利用「單孔腹腔鏡」的方式進行將近400例的幼兒的案例、成年人也有男性9例、女性也有42例,目的是將組織破壞降到最低、讓患者快速回到日常生活,手術完1-2天就可以回歸職場。患者復發率低於5%,慢性疼痛僅佔1.6%,成果也刊登在國際《科學報導期刊(Scientific Reports)》。
臨床上就有一名46歲的謝小姐,從小就有此困擾,因為幼稚園上小學在家中門口摔了一跤以後,大人發現左鼠蹊部突出來,但聽說疝氣可能自然痊癒,就沒再積極處理,但長大後因為疝氣卡住痛到坐立難安,才終於決定進行手術,手術後恢復狀況良好,終於一解長年來的困擾。
輕微疝氣鼓起可先平躺休息!嚴重時千萬別拖
王世憲主任強調:「病患在手術前皆應審慎評估,並不是每個患者都適合,像是麻醉有高風險者,或曾經歷腹部手術而有腸沾黏疑慮者都不適合。」
只是當出現疝氣到底民眾該怎麼做?是否需要立即就醫?王世憲建議:「平時若是輕微的疝氣鼓起可先平躺休息,可先將臀部提高,待其慢慢退回,但如果退不回去或造成疼痛則應儘速就醫。」
文、王芊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