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全台上百萬人發生過的疝氣,可以不用動開刀嗎?

iStock-1129371754

一位80歲的陳姓婦人幾個月前感到肚子腫脹、想吐,加上食慾不振,導致身體快速消瘦,結果經家人勸造後赴醫院檢查,才發現原來是得了腹股溝疝氣,在接受醫師進行的微創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後順利康復出院。

女性也會得疝氣,但男女罹患比例是9:1

疝氣俗稱「脫腸」,是指部分內臟(最多是小腸)經腹壁肌肉或筋膜的破洞或缺損向外不正常凸出的現象。最常發生部位在鼠蹊部上方、肚臍、腹部等。這種疾病有明顯的性別差異,男女罹患的比例是9:1。

根據全民健康保險資料,台灣每年大約有4萬名病患因疝氣接受手術治療,推估疝氣發生率約為6%,即全台曾罹患疝氣的病患超過100萬人。值得注意的是,疝氣可能發生在任何年齡,並沒有特別好發的年齡。

造成疝氣的病因是什麼?

疝氣可能的成因是由於構成人體腹壁的肌肉及筋膜受傷、老化或先天性缺陷而變薄弱或缺損,相鄰的器官或組織受到擠壓(例如腹腔增壓)移位,從而由肌肉或筋膜弱化缺損的區域裂開擠出造成,就像是土質基礎結構鬆弛而發生土石流。

而造成腹腔增壓,導致疝氣的原因包括有肥胖、久站、突然用力提重物、長期負重工作、慢性攝護腺肥大導致排尿時腹部長期用力過度、慢性便秘與長期咳嗽或打噴嚏、咳嗽,年齡增長、組織老化與營養不良等等。

疝氣的症狀大部分發生在腹部,在初期時偶爾在鼠蹊部上方有稍微凸出或腫大的現象,再逐漸地變大,但也可能突然間出現。凸出的腫塊有時會覺得疼痛,特別是站立的時候,但當躺下就會消失,有時會伴有腹痛、沉重或拖曳的感覺。

換句話說,當腹腔器官或脂肪從周圍肌肉缺口或筋膜組織突出,就會發生疝氣,這就像輪胎老舊,因內胎隆起造成輪胎鼓包,就是這樣的症狀。

疝氣的種類有哪幾種?

 談完疝氣的病因,再來看看疝氣的種類,根據病理學分類,疝氣大致可以分成

「腹股溝疝氣」(鼠蹊部)、「切口性疝氣」(因為以前開過刀)、「股疝氣」(鼠蹊韌帶下方)、「臍疝氣」(肚臍)、「食道裂孔疝氣」(腹部上方)等5種,其中以前文所提到陳姓老婦所得到的「腹股溝疝氣」的比例最高,高達90%以上。

疝氣不治療,很可能造成位移器官缺血性壞死及併發症,有生命危險

有的疝氣可能沒有症狀,疼痛感輕微至嚴重不一。幾乎所有疝氣都可能因疝氣孔周圍肌肉組織絞勒移位器官(例如小腸)致使移位器官的血液循環被勒壓阻斷,疝氣中的血管會受到壓迫, 血液無法透過循環將氧氣輸送到組織,組織的血液又無法回流,就變成「嵌頓式疝氣」,會造成移位器官的缺血性壞死,有生命危險,這時就要馬上進行治療或動手術,否則可能會因此致命。

此外,成人疝氣病患還要注意可能的併發症,例如肝硬化併發腹水、大腸癌併發腸阻塞、攝護腺肥大併發解尿困難,或是肺炎患者併發慢性咳嗽。

得了疝氣,可以不用開刀治療嗎?

針對疝氣的治療,很多病患因為害怕進行手術,所以自行去購買所謂的「疝氣帶」,或是類似的圍堵裝置來限制其突出,但其實這種壓迫束緊的設備,可能會影響局部血液的暢通,對於突出的腸道、附近的精索及腹壁組織也會造成傷害,影響日後外科醫師動手術進行修補的成效,所以醫界普遍不贊成病患採用這種疝氣帶。

事實上,疝氣的治療到現在為止,除了手術之外,並沒有任何一種藥物治療或其他治療方式可以治癒。

而現代醫學科技進步,絕大部的疝氣患者都可以透過微創手術,以內視鏡方式進行修補手術,再加上「輕型部份可吸收人工網膜」的鋪設,可以加強壁的強度,並降低疝氣復發的機會。內視鏡手術有傷口小、疼痛少、復原快的特性,一般病患可以在2天之內出院,孩童疝氣手術有的可以只要住院一天,甚至當天就可出院,第二天即可正常活動,但成人在手術後一週之內要多休息,在6週之內勿提重物,或從事劇烈運動。

此外,成人病患在手術後平時也要多吃富含纖維的蔬菜水果並多喝水,養成規律排便的習慣,以預防便秘的發生。

延伸閱讀 :

書田泌尿科殷約翰主任:攝護腺肥大竟然成為膀胱結石的製造機

40歲不到就尿不出來,全是因為這個壞習慣

在泌尿科門診中 熟男熟女的困擾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