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人家喜歡吃安眠藥?關於睡眠障礙的大小事

  • 在一般認知裡,都會認為隨著年紀增長,需要的睡眠時間會減少,這也是老人為什麼早起的原因。但實際上,老人的睡眠時間變短是因為睡眠「能力」退化,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台灣65歲以上使用安眠藥的人數,是年輕族群的2~3倍。

睡眠「能力」退化

睡眠的控制來自於褪黑激素等內分泌,還有生理時鐘、光照等各種因素的調控,而睡眠又可以分成動眼期跟非動眼期,非動眼期又可以再細分為淺眠、熟睡期。老人家因為身體機能退化,熟睡期減少,停留在淺眠就很容易有睡眠中斷的現象,久而久之就成了失眠。

先不論老人家需要的睡眠時間是不是真的比較短,但因為睡眠品質下降,就會變成「有睡好像沒睡一樣」,還是覺得很累、沒有休息到;身體也會因為缺乏睡眠,無法分泌足夠的壓力荷爾蒙(可體松,又稱皮質醇)維持精神,就會出現白天頻頻打瞌睡,但又無法真的補眠、熟睡。

在年輕人身上,就算前一天睡眠不足,但只要有出外活動、工作、社交,身體也可以透過內分泌的調節,支撐住一整天的精神,也就是所謂的「熬過想睡的時間就沒事」;但老人家內分泌已經失調,又大部分在家裡無所事事,沒有外界的刺激,更難提起精神。

睡眠障礙

但睡眠障礙不一定只發生在老人家身上,而是老人家更容易發生睡眠障礙,台灣就有4成的老年人有睡眠障礙的症狀,原因各異,睡眠障礙幾乎可以說是「老人家的國民病」,也難怪而台灣使用BZD鎮靜安眠藥前2名的族群,是60~79歲跟80歲以上的人。

除了生理時鐘、內分泌等退化混亂而導致失眠之外,睡眠障礙也可能可能來自於呼吸問題,像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會讓睡眠品質下降、易醒;另外,老人家也很容易因為其他身體、心理因素導致「次發性失眠」。

如果身體有疼痛、肺部、夜尿等問題,都會打斷睡眠,斷斷續續的睡眠就不可能得到良好的熟睡,也容易在清晨早醒;憂鬱症、失智症患者,則會因為腦部神經中樞受損而產生睡眠障礙,如果單純倚靠安眠藥來入睡,反而忽略這些問題帶來的長久性傷害。

多進行白天的活動

但約有20%的老人並沒有其他疾病、心理障礙,也沒有服用藥物,卻還是有失眠的現象,這時候可以透過運動、日曬、社交來改善。

許多人會把「老化」當成「不要亂動」,老人在肌肉快速流失、免疫力下降時,的確不能進行太激烈的運動,而且也要預防肌肉無力造成的跌倒,但如果因為怕跌倒而不動,肌肉會流失更快,到時候就真的只能躺床,而一整天躺在床上,又會造成晚上更大的睡眠障礙、白天更不想動,成了惡性循環。

而缺乏外在環境的刺激,如日曬、社交等,也會使老人家的腦部退化,影響睡眠品質,最好的辦法,是讓老人家早上出去曬太陽、做緩和的運動,並有自己的社交圈;充實白天的生活,晚上才能有好的睡眠。

延伸閱讀

安眠藥造成夢遊、暈眩⋯⋯老人家跌倒機率增加15%

台灣人每年吃超過3億顆安眠藥!告訴你安眠藥的7種副作用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