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醫療品質卓越,C/P值高,尤其在疫情下全世界都看得到健保帶來的效益。但健保不可能包山包海,當民眾需要進手術治療時,常會面臨到「究竟要用健保特材就好,還是需要加價使用自費醫材?」的問題。臨床醫師坦言:「重要的是了解每一個選項的好處與壞處,再選擇適合自己的醫材。」
自費與健保除了價格還有哪差異性?
無庸置疑,骨科也是常常須面臨「醫材」選擇的科別。從小的地方止血沾黏、疤痕美化,大至鋼板、人工關節墊片、骨水泥選擇、微創手術的特殊耗材等等,各種醫材常常搞的民眾一頭霧水,同一種手術也可能好幾種醫材可以挑選。
就骨科來説,主要手術的領域大致可分為骨折創傷、關節重建、脊椎、手外科、運動醫學、小兒骨科等等。豐榮醫院院長應思漢分析:「每一個領域都有相對應的先進科技與自費骨材在發展。豐榮醫院目前以發展關節、脊椎為主,醫師會依照病人狀況進行分析,大部分的患者僅用健保材料就可以達到非常好的效果,沒有非得選擇自費醫材。」
到底要怎麼看待自費醫材、健保醫材的差別呢?應思漢以生活化的方式進行比喻:「就像購買汽車時廠牌眾多,健保提供的材料就像是國產車 CP 值高,也有一定的品質與耐用度;自費醫材就像是進口跑車,雖然一定有它的價值,但並沒有非得開到進口車才叫做會開車。同樣是四個輪子,很多人開國產車一樣能在馬路上有如行雲流水。自費與健保的醫材,只是每個人依據自身保險及經濟的狀況,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罷了。
患者應多了解不同醫材的「材料特性」
除了價格以外,自費與健保的差異性可能是在於「材料特性」。以骨科常見椎體成形術來舉例,那是利用骨水泥來解決脊椎壓迫性骨折問題的手術。健保提供的骨水泥已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但這種基本款的材質在放射線下無法顯影,聚合硬化的過程中還會產生高熱。使用在人工關節或是填補骨骼缺損時,高溫的影響可以忽略;但是如果使用在神經附近,能否在放射線下面顯影以及高溫對神經的傷害等等,自費的材料就比健保的材料要稍微安全一些。
此時身為醫師,若知道有更安全合適的材料,就有義務跟患者及家屬說明清楚。分析健保與自費醫材的差異性,讓患者及家屬都能充分瞭解利與弊,做作適合自己的選則。
換個角度來説,健保醫材可能已經有 80-90 分的效果,但自費醫材可以到達 95 分甚至 98 分;兩者雖然只差 5-8 分,卻需要額外付出很大的成本。應思漢強調:「健保做的已經很不錯了!但重要的是由醫師說明清楚,不管是健保特材、還是自費醫材的優缺點,讓民眾充分享有『知的權利』,讓患者去做出適合自己的選擇。」
怎麼決定是否要選自費醫材!可參考三大方向
通常民眾預期自費醫材可以讓手術復元快、疼痛少、傷口小,但到底該怎麼判斷是否需要自費醫材,應思漢建議可以從這三個方向來做思考:
- 多聽不同醫師建議
對於醫師的說法有疑慮時,可以聽聽看不同醫師的建議,進行更多面向的討論。就像買車子時會貨比三家,甚至同一個廠牌的車子也會去不同的展示間聽聽不同人的解析。自費與否,應藉由不同醫師建議、看法與經驗來獲得多方的資訊。
- 查詢資料
健保署推出「自費醫材比價網」,每間醫療院都會將收取全額自費或自付差額醫材的價格上傳至健保局網站,不同醫院間價格差異大,民眾不怕成了冤大頭。加上網路資訊也越來越透明,可從網路上查看相關醫材資料與病患分享來進行評估。
- 家庭共同決策
有時無法自行決定時,應該與家人充分溝通,甚至可以一起到診間聽聽醫師的說明,與家人一起討論最適合的方向。即使有經濟考量的人也不太緊張,健保並沒有不好。但也有不少的長輩因為捨不得花子女的錢,瞞著家人來醫院接受手術,自動放棄了很多可以讓自己更好的治療方式,真的是非常可惜。不但手術後吃了不少苦,也造成家人對醫療品質的不諒解,這都是非常得不償失的。
另外,現代人的醫療保險越來越多,即使健保沒有給付,也有機會透過各式各樣的醫療保險來承擔額外的費用。因此在選擇自費項目前,也可以先了解自己保險的給付範圍,充分運用手上的資源,獲得最好的醫療品質。
手術是件複雜且繁瑣的過程,醫材的選擇勢必也會影響手術結果。當醫師在告知患者各種選項的時候,其實就是在消彌醫師跟一般民眾知識不對等的關係。應思漢說:「醫師應該要從過往權威者的角色,轉型變成一個專業服務的提供者,詳細分析各式各樣醫材與手術方式的優缺點,促成醫病共同決策的結果。」
醫生有告知的自費選項的義務,同時患者則有選擇的權力。當患者與醫師達到共識,共同決定未來的治療策略時,才能得到醫病雙贏的結局。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健身環玩太多釀肩膀痛!宅運動當道事前暖身、事後收操不能少
為什麼會發生「慢性疼痛」?不敢開刀又疼痛難耐怎麼辦?高頻熱凝療法有望解決
人工膝關節置換有哪些手術可以選?一次明瞭「傳統手術」和「微創機器人手臂」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