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冬天氣溫明顯有感降溫,天冷除了心血管疾病變多之外,在臨床上及研究觀察,確實胃出血、食道靜脈曲張等上消化道疾病也跟著明顯增加,只是患者往往不自覺!消化內科醫師提醒:「若民眾有長期『慢性腹痛』,吃飽也痛、餓也痛,隱含可能有幽門桿菌或胃潰瘍的問題,極有可能惡化進展至出血。」
三大原因讓冬天腸胃道問題變多
根據台灣一篇回朔性的研究,發現胃出血、肝硬化引起的食道靜脈曲張、上消化道疾病在每年 2-3 月比較多,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陳信佑主治醫師指出:「醫界雖然還沒有個明確定論,但是有偏向性,多年來的資料顯示,發現胃出血、腸胃道疾病在冬季比較容易出現。」
不論在哪個國家、地區多數都有此現象,會有此現象可能與三大原因有關:
- 用藥習慣:冬季常出現血壓、心血管、關節炎等問題,這時吃藥控制機會增加,常見止痛藥可能傷胃,間接造成胃出血的比例增高。
- 飲食偏油膩:天冷時飲食比較油膩、辛辣、刺激,這類飲食相對傷胃,加上如果又大量喝酒就可能傷害胃壁,若本身胃有問題的人就更容易出血。
- 幽門桿菌:並非冬天時幽門桿菌比較多,而是上消化道出血多數都跟幽門桿菌相關。
羅馬往往不是一天造成,上消化的出血是一個進展的過程,陳信佑說:「如果沒有發現在慢性、長期狀態下胃已經有問題,有些人已經有胃潰瘍、慢性胃炎,只是還沒出血還沒出血,很容易在冬天多種外力因素下造成出血。」
長期腹痛別輕忽!極有可能是胃潰瘍
尤其年長者好發此風險特別高,主要是因為心血管、關節問題,狀況已經很複雜,可能外力刺激導致出血。雖然年輕人通常胃壁都比較好發生比例相對低,但止痛藥及幽門桿菌感染,往往是造成年輕人上消化出血的主因。
若想要及早發現及預防,可以從「慢性症狀」跟「急性症狀」下手,陳信佑呼籲:「民眾如果本身有慢性腹痛,長期肚子悶脹痛,吃飽痛、餓也痛,隱含著可能有幽門桿菌或是胃潰瘍的問題,這類病人在冬天如果有加劇的話應該要就醫,從胃鏡及早檢查是什麼樣問題,不要等到出血再來。」
另外,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觀察糞便的嚴重,若出現上消化道出血,典型症狀大便會變得比較黑,黑色不是深咖啡色,而像是柏油、頭髮般的黑,糞便會不成形、味道很臭,主要是血液經過胃酸觸碰後所導致,只要有這樣情況就要趕快去急診,這代表大量出血。
寒流過後2-3天是好發高峰期
今年入冬以來接連幾波寒流報到,陳信佑觀察:「臨床已有不少類似案例,通常都在寒流第2-3天後發生,患者本來都正常卻突然出血,可能因為頭暈才送到急診,做胃鏡就發現嚴重潰瘍出血,需要利用內視鏡趕快做止血,這些事很常見的狀況。」
特別提醒過只要曾上消化到出血過,未來再次發生的風險都會變高,民眾一定要高度警覺平時的用藥習慣,不論是吃心臟科藥物、抗凝血藥物都要注意,若吃藥之後有胃痛就要及早就醫。
此外,年節期間大魚大肉也可能是誘發主因,陳信佑呼籲:「油膩飲食、喝酒的量要控制,穿暖一點不會產生血管、腸胃道受到影響跟著出血,自身保暖很重要。」
文/王芊淩、圖/黃懷賢
延伸閱讀
貧血吃鐵劑都沒效 竟然是幽門桿菌讓他胃出血
車禍可能造成「胃出血」?急診醫師:腸胃道出血不一定馬上會發現!
「胃出血」竟也會奪命!10%死亡率別輕忽兩大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