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通常被認為是 50 歲人的疾病,但實際上常常發生在 40 至 60 歲的中年人,而女性患病的比例較男性高。在復健治療上,目前多數研究認為「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搭配「徒手復健」效果最佳。
從事文書工作的陳小姐,本身患有糖尿病,一直以來靠口服藥物控制病情。前陣子陳小姐工作時突然感到肩膀痠痛,一開始並不以為意,但時間越久發現肩膀舉高的角度出現受限情況。除白天工作受影響,晚上睡覺時如果壓到患側肩膀,劇烈的疼痛更讓陳小姐常在夜間疼痛驚醒,嚴重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的穿衣、拿東西、洗澡等行為。
陳小姐經醫師診察並輔以肌肉骨骼超音波檢查,診斷為「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也就是俗稱的「五十肩」。一開始接受復健徒手治療,期間儘管症狀有改善,但角度仍有部分受限,經醫師評估後,建議搭配超音波導引的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此治療可直接於門診操作,不需進開刀房,也不用全身麻醉。
X 光檢查輔以超音波檢查 快速篩檢可能問題
邱如凰指出,在五十肩的臨床評估上,需先鑑別疼痛的模式,排除其他潛在因素所導致的疼痛,並可安排 X 光檢查,而治療過程中,也會使用超音波檢查,藉以輔佐 X 光不足。
超音波檢查不僅可以看到骨頭之外的肌肉、肌腱、關節囊和韌帶等軟組織結構,而且它不具有輻射線,在診間可以即時性的動態檢查,快速初步篩檢可能存在的問題,並協助區別肩部旋轉肌肌腱斷裂、鈣化性肌腱炎等疾病。
徒手治療搭配超音波導引注射 門診操作不需全身麻醉
邱如凰表示,五十肩的復健治療包含關節鬆動的徒手復健、深層熱療、類固醇注射以及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目前多數研究認為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治療搭配徒手復健效果最佳。
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是醫生透過超音波導引,將大量液體精準地注入關節腔內,以撐開沾黏的關節腔。不僅可以縮短疾病持續的時間,還能加速疼痛的緩解,達到長期角度改善的效果。
肩關節囊擴張術注射可直接於門診操作,不需全身麻醉,一次療程以 2 至 3 次居多,但會因人而異,每個人適合的治療不盡相同,需要由專業醫師判斷找到最適合的選擇。
女性比例高於男性 須留意疾病引發的次發性五十肩
邱如凰也提醒,五十肩通常被認為是 50 歲人的疾病,但實際上常常發生在 40 至 60 歲的中年人,而女性患病的比例較男性高。根據奇美醫院復健部統計 2013 年迄今,已有近千位病人因五十肩困擾來求診。
原發性的沾黏性肩關節囊炎通常原因不明,但如果病人本身有糖尿病、甲狀腺疾病,或曾經因腦中風或骨折而長期不動者,次發性的五十肩風險會較高。「次發性五十肩」是指病患因為先得了某種疾病或受到創傷,而後引發出「五十肩」的症狀,例如中風病患的患側上肢如果不及早從事「被動運動」,很可能在中風發生偏癱後的幾週內,便使得該處肩關節活動受限。
五十肩最常見的症狀包括肩膀疼痛和肩膀活動角度受限,這種疼痛可能向上或向下輻射至頭頸部或上臂,尤其在高舉手臂過頭或將手臂移到背後時會感到疼痛和僵硬。
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五十肩)病程 4 階段 | |
1. 疼痛期(1-3個月) | 疼痛首次出現 |
2. 漸凍期(3-9個月) | 疼痛加劇,角度受限程度增加 |
3. 結凍期(9-15個月) | 疼痛逐漸減輕,角度受限達到最嚴重 |
4. 解凍期(15-24個月) | 疼痛幾乎消失,角度仍然受到限制 |
過去認為五十肩是一種「自限性」的疾病,病人會依序經歷 4 個疾病階段,這個過程可能長達近 2 年的時間。然而,最近的研究指出,如果不接受相關治療,大多數病人雖然最終疼痛會減輕,但角度仍然受到限制,甚至有些病人可能會停滯在某個階段,導致症狀持續無法得到緩解,因此提醒民眾需多加留意,避免病情加劇。
文/賴以玲 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