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冬季,是心血管疾病也是腳中風的好發季節,醫師表示,下肢動脈阻塞引起的腳中風,由於其症狀不像心臟或腦部那般明顯和致命,所以常常延誤治療時機,最後導致肢體壞死甚至截肢。
年近7旬的阿銘(化名)患有心律不整,日前右腳突然變黑、冰冷且疼痛,忍了3天不見好轉,到醫院檢查發現,其右腿動脈因血栓阻塞,血流完全中斷,右腳陷入嚴重的缺血狀態,隨時面臨截肢的風險。
收治該案的奇美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治醫師陳介夫指出,所謂「腳中風」在醫學上稱之為「急性下肢動脈阻塞」。當血栓或栓塞導致動脈阻塞,血液無法流向下肢,會引發嚴重缺血,最終可能導致組織壞死,甚至截肢。
下肢動脈血管阻塞有「截肢」風險
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衛教文指出,隨著年紀的增長,每個人的動脈血管內壁都可能會因脂肪斑塊逐漸沉積,失去彈性,甚至有內膜增生的現象,造成動脈管路內徑逐漸狹窄,甚至完全阻塞,導致遠端組織缺血壞死。
這情況如果發生在腦部叫做腦中風,發生在心臟是心肌梗塞。而下肢的動脈血管阻塞則可稱之為腳中風。事實上,國內腳中風的人並不少見,只是初期症狀不嚴重常被忽略, 等到嚴重時已來不及治療。
據國外的統計, 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發生率約為12%, 以45歲以上的人居多。台灣因老年人口增加、飲食習慣改變,有逐年增加的趨勢。2012年《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研究顯示,每年每萬人約有1.5人罹患下肢急性動脈阻塞,儘管接受治療,2至3成患者仍可能面臨截肢風險。
什麼人容易出現下肢動脈阻塞?
臺北醫院心臟外科表示,血管阻塞的過程可以看作是老化的現象之一,所以年紀當然是很重要的因子。另外,若有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等疾病, 也會加速血管狹窄/阻塞的過程,因此三高的控制也很重要。吸菸對血管的傷害非常大,不僅會傷害血管的內膜、刺激血管提早老化。
陳介夫強調,許多「腳中風」患者通常伴有心律不整,如心房顫動,會提高血栓風險並導致危及生命的併發症。心律不整患者應定期接受檢查,依醫囑服藥,積極控制病情,以降低血栓形成的風險。如果出現肢體冰冷、劇痛、麻木或變色等異常狀況,一定要立即就醫,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
急性下肢缺血6小時內就醫 可免截肢
根據2024年美國心臟學會的建議,急性下肢缺血的治療成功率與就醫時間密切相關;若無法在4至6小時內重建血流,治療效果將大幅降低。陳介夫提醒民眾,若出現疼痛、皮膚蒼白、冰冷、麻痹、感覺異常或脈搏消失等症狀,應儘速就醫,爭取肢體保留的最佳機會。
針對下肢動脈阻塞,陳介夫強調,現在有許多「通血路」的方法,其中取栓手術是最常見的治療方式,臨床醫師會根據血栓位置與大小決定最合適的治療方式,包括傳統的外科手術、微創血管內治療以及藥物溶栓,才能達到最佳治療效果,降低截肢風險。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