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不養肝 全年易疲累?中醫公開「4招」護肝祕訣

過年後,不少人出現情緒不穩、易怒、眼睛乾澀、口乾舌燥等症狀,中醫師表示,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肝火過旺引起自律神經失調所致,建議民眾趁著這個季節讓肝臟好好休養,就能打好一整年的健康底子。

俗話說,冬藏、春生,春天是一年開始工作的時候,此時身體最需要的是能量。台中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部主治醫師蔡嘉一表示,《黃帝內經》說春天應該「夜臥早起」,吸收陽氣讓身體在冬天時所累積的寒濕之氣,利用太陽的光光與熱發散掉,有助筋骨強健。

春天為何要養肝?

蔡嘉一表示,春天氣溫漸暖,植物發芽,此時人體的肝臟機能處於旺盛時期,因而身體內的肝氣容易過於旺盛,身體腠理與毛孔較為疏鬆,而風邪也特別容易侵犯人體,所以感冒、過敏性鼻炎等患者在這一時節也會增多。根據順應四時的養生法則,春天養生要注重對風邪的特別防護以及肝氣鬱滯的紓解。

以中醫基礎理論而言,五行對應五臟與四季,春季與木氣相應,臟腑對應於肝,春天是肝木旺盛的季節。所以春天是中醫人體肝藏象最旺盛活躍的時候,也是調肝理氣以及凈化調養身體的最佳季節。這個時候非常適合走出戶外,呼吸新鮮的空氣,把多餘的寒氣及濕氣等累積的廢物驅出體外。

保持心情舒暢增加能量

而在飲食方面,由於剛過完春節,攝取了許多高熱量及油膩的食物,胃腸多濕氣,因此如何去除多餘脂肪,是春天的首要任務。蔡嘉一說,此時適合攝取新鮮尤其是綠色的蔬果及纖維質,清淡口味的飲食種類,避免高熱量食物的攝取,藉以改善脾胃積聚狀況。

中醫的肝還涉及情緒和心理的部分,例如「肝主疏泄,肝喜條達而惡抑鬱」,指的是肝主疏宣泄,因此喜歡通達開朗而不喜歡抑鬱或悶悶不樂。蔡嘉一建議民眾春天應保持心情舒暢,紓解壓力,以開朗的心境迎接一年的到來。若能在此時好好調養肝臟,便可以增強免疫力,讓身體整年都維持在較佳的免疫狀態。

中醫師:護肝掌握5大關鍵

春天萬物生長,人體的陽氣也開始升發,因此養生應順應自然,以保養春天生氣為原則。若違背這個原則,可能會損傷肝臟,導致夏季容易罹患寒性疾病。蔡嘉一提供以下春天養生方法,幫助大家調養身心。

按摩太衝穴與湧泉穴

平常可以多按摩太衝穴及湧泉穴,幫助疏導肝氣向下宣洩,減少肝氣上衝導致的不適感。建議用大拇指前端或鈍頭原子筆刺激穴位,按壓時一緊一鬆,每2秒一次,每分鐘約30次。

清肝養生茶

將薄荷(2錢)、桑葉(2錢)、菊花(3錢),藥材放入茶壺或保溫杯中,加入熱開水沖泡即可。若有口乾舌燥、便秘情形,可適量加入蜂蜜增加潤性。蔡嘉一表示,此茶飲有清肺潤燥、疏風降火、舒肝氣、平肝明目等功效。

晚上11點前入睡

晚上11點是肝膽經氣血循行最旺的時間,這時入睡可幫助肝臟發揮藏血與解毒功能,促進大腦細胞修復與內分泌平衡。若熬夜,可能影響肝臟健康,導致身體節律失調。

穩定情緒避免肝氣上逆

春天肝氣旺盛,容易情緒波動,如生氣、焦慮、鬱結等,這些都可能影響氣血運行,增加春季疾病風險。蔡嘉一建議,避免生氣發怒,保持情緒平穩,並設定年度目標,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執行。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中醫師:台中榮民總醫院傳統醫學部主任蔡嘉一
參考資料:台中榮總中醫部衛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