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已邁入超高齡社會,統計顯示,58 歲以上每 5 人就有 1 人罹患退化性關節炎,且女性發生率更高。復健科醫師表示,民眾想保護膝關節,避免走向人工關節,務必戒掉 4 個錯誤動作。
在台灣,退化性關節炎的人有350萬人,其中70歲以上,高達70%都有關節炎問題。復健科醫師徐子恆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年長者、肥胖、體重過重、勞動工作者(如搬重物及需要爬上爬下)、更年期婦女。常見症狀包括:
- 走路膝關節會痠軟的感覺
- 關節容易僵硬和明顯腫脹
- 膝蓋活動時卡卡或出現異常聲音
- 按壓膝關節部位會疼痛
防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少做這些動作
徐子恆臨床觀察發現,許多民眾因退化性關節炎找上門,而不敢動,以為動太多反而更嚴重。他認為有退化性關節炎仍建議多動,因為膝關節在痛時就不敢動,反而會造成膝關節周遭的肌肉萎縮退化沒力,而且「不動」退化的更嚴重。
究竟該如何保護膝關節?徐子恆表示,錯誤的姿勢會加速膝關節退化。他建議民眾少做盤腿、蹲著做事、跪著擦地板、翹二郎腿等4姿勢,特別是經常蹲著做家務、反覆上下樓梯,長期下來恐對膝蓋造成負擔。
蹲、跪、搬重物、爬高 加速關節退化
他說明指出,膝蓋作為身體的重要支撐,負擔遠超想像,長期過度使用或姿勢不當,可能導致疼痛與退化。走路、跑步或爬樓梯時,膝蓋承受著驚人的壓力,從站立時的 1 倍體重,到下樓時高達 5-6 倍,甚至蹲下再站起時更可達 8 倍!
了解膝蓋承受的壓力變化,才能更好地保護關節,避免傷害發生。
- 站立時:膝蓋承受約 1 倍體重。
- 走路時:負擔增加至 1.5 倍。
- 跑步時:壓力可達 3 倍以上。
- 上樓時:負擔為 3-4 倍體重。
- 下樓時:因吸收衝擊,壓力增至 5-6 倍。
- 蹲下再站起:壓力可能高達 6-8 倍。
為了減少膝蓋負擔,應盡量避免四種動作,包含蹲、跪、搬重物和爬高。即使是中度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若能遵循這些建議,不一定要置換人工關節。
如何減少膝蓋負擔?
徐子恆建議民眾,從日常習慣調整即可減輕膝蓋壓力:
控制體重:膝蓋壓力與體重成正比,維持 BMI 在 18.5~24.9 可有效減少負擔。
搬重物時分散壓力:雙腿分擔重量,搭配髖關節力量。
走樓梯善用扶手:減輕膝關節壓力。
運動強化肌肉 保護關節
許多人擔心運動會傷害膝蓋,事實上,適當運動能強化關節健康。建議選擇低衝擊運動,例如游泳、騎自行車,可減少膝關節壓力。若要從事高衝擊運動(如跑步、籃球、羽球),建議先加強大腿肌群,如坐姿伸腿、直抬腿訓練(每次保持 10 秒,每天 8-12 次),提升膝蓋穩定度後再嘗試。
選擇適當的鞋子 也很重要。具支撐性、避震效果好的鞋款能降低運動時的衝擊力,減少受傷風險。此外,寒冷天氣會使肌肉僵硬,降低膝蓋支撐力,軟骨磨損加劇,因此膝蓋保暖不可忽視。
如何治療?
如果日常保養仍無法改善膝蓋不適,應尋求醫師評估,透過 X 光或核磁共振確認關節健康狀況。依嚴重程度,治療方式包括:
輕度疼痛:復健治療、口服藥物。
關節軟骨磨損:玻尿酸注射、PRP 自體血小板注射、BMAC 骨髓抽吸注射。
最後手段:關節鏡手術、人工關節置換。
「最好的方式就是預防。」徐子恆強調,體重管理、避免長時間負重、選擇適當運動、鍛鍊肌力,可有效延長膝關節壽命。膝蓋是支撐一生的重要關節,現在開始保護,才能走得更遠、更久。
![](https://heho.com.tw/wp-content/uploads/2025/02/1739261658.6.png)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疼痛職人診所院長徐子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