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低頭滑手機、盯著電腦螢幕追劇時,脖子正悄悄承受著壓力。醫師表示,隨著3C產品成為生活必需品,頸部疼痛的發生率逐年攀升,且有年輕化的趨勢。雖然多數疼痛會自行緩解,但全球仍有超過三分之一的人深受頸部不適所苦。
振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鐘子超表示,正常情況,頸部所承受來自頭部重量的受力相當於 5 公斤,但當低頭15度看手機時,頸椎就必須支撐12公斤的重量,相當於正常姿勢負重的2.4倍;如果低頭到60度看手機,頸部所要支撐的重量就會高達27公斤。
哪些原因會引起頸部疼痛?
頸部長期承受低頭帶來的壓力,可能導致慢性疼痛。鐘子超解釋,頸部疼痛主要由頸部肌肉扭傷引起,部分則與頸椎結構退化有關。臨床上依症狀分為急性及慢性頸部疼痛。
鐘子超表示,急性頸部疼痛通常由肌肉扭傷或肌腱損傷造成,可能源於外力衝擊或不當姿勢(如落枕)。輕微拉傷在數天內可自癒,通過冷熱敷、藥物及物理治療可緩解。若疼痛持續超過兩週,需進一步檢查。
慢性頸部疼痛則有以下幾種情況:
頸部合併肩膀或手臂疼痛:可能因頸椎間盤突出或神經孔狹窄引起,症狀可能突然或逐漸惡化。通常採取保守療法,如藥物和物理治療,若無改善可考慮手術。
姿勢不良造成疼痛:常由頸椎退化引起,會隨時間惡化,但大部分病患可用保守療法處理。
晨起或夜間疼痛:可能與頸椎關節退化有關,加上睡眠時姿勢不良或早起受寒,可能造成疼痛,60歲以上的長者較常發生,適合採用保守治療。
合併肢體不適:如疼痛延伸至上臂並伴隨活動不便,需檢查頸椎脊髓神經是否受壓。這類疼痛通常進展緩慢,保守療法有效,但在必要時可考慮手術。
一定要手術嗎?何時需要開刀?
對於頸椎退化性關節炎引起的疼痛,首選保守治療,包括:熱敷、止痛藥和物理治療。若經藥物或物理治療三個月以上,仍無法改善神經症狀或持續性神經功能喪失,疼痛明顯加劇,醫師會建議進行手術治療,手術方法分為前方和後方開刀。
前方開刀適用於頸椎間盤突出、骨刺壓迫等,手術方式包括:前融合術、椎間盤切除術、骨釘骨板固定或是人工椎間盤植入等,優點是傷口較小,恢復快。
後方開刀則適用於後方病灶,例如:黃韌帶鈣化、關節老化,或是有問題的頸椎節數超過三節以上時,就可以考慮由後方來處理。手術的方式包括:椎板切除術、椎板整型術、後融合術併骨釘骨板固定等,能達到更大減壓效果,但傷口較大,恢復期較長。
醫提供「2方法」降低頸部疼痛
針對高危險的工作族群,包括:長時間伏案的上班族、使用電腦螢幕、繪圖工作者……等,由於這些職業工作者長時間固定姿勢且容易過度使用頸椎,造成職業傷害,務必要特別留意頸部保養。
避免不良姿勢:通常是指人體頸部前屈超過20度或後仰超過5度,或過度扭轉的姿勢。另外,也要避免頸、肩部長期固定姿勢,因為頸部肌肉會一直處於緊繃的狀態,而影響局部的血液循環,讓頸、肩部的肌肉容易疲勞。
養成固定運動習慣:運動可以強化肌力、改善體能、增進呼吸功能、 促進血液循環、增加骨質密度、增進睡眠品質並紓解壓力。運動的選擇以全身性的有氧運動為佳,依照個人的身體狀況選擇散步、快走、游泳、 跑步等。
出現3症狀速就醫
雖然慢性頸部疼痛多數會逐漸緩解,但是若頸部疼痛出現神經學症狀,如手腳無力或感覺喪失或持續疼痛伴隨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噁心等,請盡快諮詢專科醫師,進一步就醫檢查,以釐清疼痛原因並正確治療。
![](https://heho.com.tw/wp-content/uploads/2025/02/1739414652.5437.png)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振興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鐘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