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隨著神經學的發展越來越多,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也越來越為人所知,不過目前調節神經系統的藥物副作用也不少,而使用電流刺激的方法,危險性也比較高。榮新診所疼痛科醫師梁恆彰就說,其實後來從中醫的針灸概念中,找到了針療刺激神經的靈感,治療自律神經失調是很有效的。
從針灸中得到的針療靈感
梁恆彰說,因為一開始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通常是慢性疼痛,也就是找不出原因、但持續很長一段時間的疼痛,不管是頭痛、腳痛、全身痠痛都有可能發生;而他們發現中醫的針灸對於這種疼痛有一些療效,就開始發展紮針的治療法,但跟中醫的經絡略微不同,走的是西醫的神經傳導。
「我們在用針的時候有2種作法,因為自律神經連著下來就是末梢、周邊的神經,所以靠著刺激末梢神經,把不斷反射的末梢神經中斷,或是緩解受刺激的末梢神經、讓神經放鬆,就能改善自律神經的症狀。」梁恆彰說。
針療怎麼治自律神經失調?
梁恆彰說,通常慢性疼痛或是其他身體上狀況的,會使用「緩解」的作法,「因為這種慢性疼痛,很可能是因為急性發炎之後,身體進行修復時,細微神經、肌肉與肌腱容易修復組織過多而演變成沾黏,但因為太細微了,所以檢查不出來,但總是覺得卡卡的。
所以「緩解」的針療,會是用「水針」,有點像打點滴的管子,裡面裝了生理食鹽水、或是點滴用的葡萄糖等液體,梁恆彰說,這不是「打藥」進去,而是有點像微創的外科手術,只是手術刀變成「水刀」,用液體的力量將壓迫的神經拉開,之後再多活動活動,讓整個神經都拉開,就能解決身體上的不舒服。
而梁恆彰說,疼痛的位置不一定就是問題的來源,比如頭痛可能是肩頸問題造成,滑手機造成的手腕疼痛,多半是手肘神經壓迫造成,所以下針之前,要很小心找到問題的根源,才能做好治療。
至於相對於水針的「乾針」,是沒有液體的,長得就像一般針灸用的針,是用來解決憂鬱、焦慮等情緒不穩的問題。梁恆彰說,通常乾針會用在下肢,水針會用在上肢,因為上肢對於自律神經更刺激,容易導致暈針,溫和的水針會比較適合用在上肢。
如果不做針療,還有什麼辦法?
過去自律神經失調為了緩解神經帶來的疼痛,會開相關藥物給患者吃,但一方面有副作用,二方面也不是對每個人都有相同的療效。梁恆彰舉例,像他有一個病人因為一直無法緩解疼痛,所以跑了很多地方、每天都吃很多止痛藥,結果就進了加護病房,是藥物過量導致的胃穿孔,「治標不治本。」
「其實最好修復自律神經的方式,就是休息,讓自己放假、完全放鬆下來,神經系統自然就會回到平衡。因為大部分的人會有自律神經失調,多半是交感神經太旺盛,交感神經是幫助我們面對緊急情況的神經,會變得緊張、心跳加速,做好戰鬥準備,但時時刻刻都在備戰狀態,人的元氣消耗完、自然病痛不斷,所以放鬆是很重要的。」梁恆彰說。
但很多人是已經失調一陣子,神經無法放鬆,即使在放假休息,大腦還是不斷運轉,梁恆彰說,這時候可以採用「運動」的方式,因為運動就像是身體的戰鬥,結束之後身體會累,等於強迫啟動副交感神經,這時候去吃個大餐、洗個澡、休息一下,就能達到放鬆的效果。
所以梁恆彰說,除非是很嚴重的自律神經失調,才需要來治療,不然其實就是身體告訴你要多放鬆、多休息、多運動的警訊,每天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找到工作跟生活的平衡,才是長期保養的辦法。
延伸閱讀
太熱也會自律神經失調!找不出原因的9種症狀,你中了嗎?
按摩6穴道,調理自律神經不失調
文/盧映慈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