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後台灣醫療體系會長什麼樣子?學者推論:診所走向聯合、遠端醫療是重點

全球遭疫情肆虐,首當其中就是各國的體療體系,不少專家們指出,疫情過後對於體療體系將有大浮動的改變。今天在「新冠病毒政策對應研討會」中,不少公衛專家們分析,台灣未來醫療體系小型診所可能走向聯合診所的形式,遠距醫勢必是重點發展的項目之一。

美國疫情持續惡化下!醫療體系健康不平等更惡化

因為疫情影響下,台灣醫療體系以及健保制度引起更多人關注及反思,台灣大學公衛系教授同時也是台灣健康經濟學會理事長鄭守夏說:「健保總額雖然是保護醫界的基本收入,但各個科別會受到影響不一樣,像是小兒科門診量降50%、皮膚科可能稍微增加,但衛福部應該要稍微平衡各個科別受到的影響。」

此外,鄭守夏教授也舉國外一篇研究指出,猜想美國未來醫療體系會長什麼樣子,最理想今年年底開始打疫苗,明年中打完;最差的話民眾不戴口罩、不保持社交距離,疫情繼續惡化,診所會經營不下,小型醫院也會撐不下,只剩下大型醫院,健康不平等只會更惡化。

鄭守夏認為:「未來台灣慢性病的患者會越來越多,台灣的診所走向應該要變大一點,可以變成聯合診所,可以聘管師、衛教師和協助的人員。至於醫院應該大型化,兼具規模經濟、品質效率。」

只是在第二波疫情正式入侵台灣前,我們能做些什麼?政大台灣研究中心主任連賢明列舉四大點可以是我們疫情對於醫療最大的影響。

一、壓力測試的概念

到底台灣醫療量能可以撐到什麼時候,在今年四月時英國智庫《Deep Knowledge Group》發布了「全球最安全國家」的名單,台灣名列第7,當時位居首位的是以色列,但如今三個月過去,以色列疫情也失控,每日新增約2千名個案,醫療體系進入緊繃。

連賢明認為:「每個醫院評估當個案數開始增加的時候,需要多少人力;假設確診數到多少,護病比要提高到多少 。」如同金融壓力測試的概念,驗證我們有沒有足夠的醫事人力。

二、遠距醫療

雖然台灣一直有在推行這個區塊,利用遠距醫療避免直接接觸,但目前只侷限在「遠距照護」,台灣問題不是沒有技術,連賢明說:「衛福部應該要把這部分想遠一點,問題都卡在健保要不要給付、會不會有法律責任、這些資料怎麼保存等等。」

三、減少不必要的醫療利用

從過去六個月的資料發現,台灣腸病毒幾乎快要絕跡,登革熱比例也下降,連賢明說:「過去二十年都沒有發生過的,因為比較好的生活習慣造成傳染病的下降。」

從趨勢圖來看感冒下降7成,非感冒也下降2成,健保可以推估1成的就診不是那麼需要,這樣的習慣應該要繼續保持下去。疫情下發現大約有10%無效率門診,事實上可以消除、調整。

四、妥善利用健康大數據的應運

現今醫療串連很多資料,健保資料庫、細胞簡訊、電子足跡、智慧接觸追蹤技術,這些也是未來醫療的運用方向。

其次,演講中所有學者們都談論到「健保問題」,此外陽明大學公衛教授周穎政也說:「醫療體系最大問題就是過度管制,包含管制醫院、醫師、病床等等。」未來健保改革勢在必行,但怎麼增加、如何達到公平效益,也在這次疫情中突顯更多的問題點。

文、圖/王芊淩

延伸閱讀

後疫情時代的台灣!十大學者分析改變了這些事

下一次流行病可能隨時會再來!感染科醫師、公衛學者示警:五大防疫新生活都要做到

謬誤!別再搶當第一個成功研發疫苗的國家!合作才是加速疫苗往前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