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榮移植團隊「多專科整合」!守護移植病友一線生機

北榮移植團隊擁有充沛的跨專科及協調師資源,不僅用心守護國人的健康,更在國際間發光發熱。

台北榮總從民國81年成立了移植團隊的前身「腦死判定小組」、民國88年正式編制器官移植協調員,直到民國103年移植外科正式成立,一路走來30個年頭,成為全國醫學中心唯一所有器官移植項目,包括心、肺、肝、腎、胰及小腸皆完備的移植團隊。

北榮移植團隊秉持「搶救更多生命」的信念,以急性肝衰竭患者舉例,只要病患找到親屬願意捐贈器官、術後成功率達50%以上,團隊就會盡力為病患爭取生存的機會。

北榮多專科團隊結合最多協調師資源,建立移植團隊兩大優勢

台北榮總移植外科劉君恕主任表示,北榮的醫療團隊之所以能夠接下被視為挑戰的病患,且在專業整合上領先全國,有2點致勝關鍵。

首先,無論是病例討論、手術會議,皆由多專科團隊共同執行。以肝臟移植為例,一名病患是否適合接受肝臟移植,需有放射線部、腸胃科肝臟專家、外科、病理科及麻醉科醫師等多人討論,甚至胸腔內科醫師也可能需加入評估;團隊的編制完整,一旦病患有什麼問題,都能迅速獲得支援。

其次,北榮器官移植團隊擁有最多的協調師資源,劉君恕主任指出,協調師在器官移植中,是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無論是對外器官勸募、器官評估,或是捐贈家屬的悲傷輔導,有協調師的參與,才能確保每個環節都能順利推進。」

北榮肝臟移植跨國界!長期支援越南病童手術

除了嚴峻的成人手術,連精密的小兒換肝手術,北榮移植團隊皆展現絕佳默契成功完成挑戰。劉君恕主任表示,於民國107年至109年間,共帶領移植團隊夥伴包括移植外科、兒童外科、整型外科、麻醉科醫師和護理師等共6人,前往越南5次,與越南河內兒童國家醫院共同完成了8例病童活體肝移植。

「本來預計今年能持續援助活體肝移植手術,但因疫情的關係、無法成行。」劉君恕主任抱憾,希望疫情過後能繼續支援他國的器官移植,挽回更多的小生命。

新冠疫情期間雪中送炭,突破封鎖解救越南換肝兒童

北榮的器官移植團隊,不僅在國內守護病童,更在國際間打響台灣醫療知名度。就在今年5月,僅7個月大的越南寶寶薔薔(Tron Tron)被確診為膽道閉鎖導致肝衰竭。

為挽救愛女,身為越南國家電視台主播的媽媽黎雲臺妝親自寫信至台北榮總,向完成多例兒童換肝手術的劉君恕主任求助。經多方協助,終於7月20日順利抵台,北榮團隊更是啟動全套防護系統,重裝進行移植手術,讓薔薔重獲新生。

新冠疫情期間的國際醫療救援,不僅是雪中送炭,更讓全世界看到台灣有如此卓越的器官移植技術與實力。

以上衛教資訊由台灣諾華協助提供

「膽道閉鎖」,讓孩子早早換肝的主要原因

膽道閉鎖,可以說是讓孩子早早換肝的主要原因。劉君恕主任指出,需要肝臟移植的孩子,大約有40%是膽道閉鎖,另外則以代謝性肝臟疾病為大宗;前者為嬰兒出生後、症狀出現才確診,後者屬隱性遺傳,可於孕期時透過基因檢測發現。

台灣嬰兒膽道閉鎖每年約新增30至40名病例。這些新生兒的黃疸延遲不退,出生2至4週內,會發現皮膚呈暗黃色、眼白變黃或大便呈乳白色等狀況。

當被確診為膽道閉鎖,新生兒會被立即安排葛西氏手術治療,使膽汁可流至腸道;如果延遲治療,術後膽汁順利流出的機率下降,膽汁鬱積肝內,很容易造成肝硬化、甚至面臨早期換肝。「即便葛西氏手術成功,最終仍有約90%患者需進行肝臟移植。」劉君恕主任表示。

所幸,北榮移植團隊在幼兒換肝領域相當成熟,全國6個月大以下的幼兒換肝手術共12例,當中就有11例為北榮進行;甚至有急性肝衰竭的嬰兒,出生僅25天就要換肝。劉君恕主任指出,除了實力堅強的移植團隊,換肝後的術後照護也是重要關鍵。

術後照護最關鍵:配合吃藥預後才會好

術後照護的關鍵在於「抗排斥」的治療,由於受贈器官屬於「外來物」,身體會自動啟動免疫機制加以對抗,因此需服用免疫抑制藥物,減少移植器官排斥機率。

劉君恕主任表示,如果免疫抑制藥物用得太少,病患的白血球會攻擊植入的器官;輕則器官功能短暫受損,重則失去應有的功用、甚至造成患者死亡。因此,藥物服用的順從性及醫囑遵從性越高,病患的預後、生活品質就有機會越好。

最後劉君恕主任提醒,大部分的免疫抑制劑需長期、甚至終生服用。因此,病患應關心並瞭解自己的用藥,不可任意停藥或擅自增、減劑量,以維持正常生活品質。

以上衛教資訊由社團法人中華民國器官捐贈協會及臺北榮總移植中心團隊協助提供

文/林以璿 圖/蘇鈺婷

延伸閱讀:

刷新台灣紀錄!新生兒猛爆性肝衰竭 出生25天就能肝移植

全球首例!顛覆「器官移植」規則,幹細胞讓37歲腎衰男子擺脫免疫抑制藥物

她心臟停跳50天移植成功獲新生 台大醫師:挑戰還在移植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