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是生命的幫浦,當心臟衰竭時,就能夠用「心臟移植手術」來取代生病的心臟,讓生命得以延續。近日台大醫院收治一名38歲的女性,因為蜂螫導致心衰竭,使用葉克膜跟心室輔助器延續生命50天,終於等到心臟捐贈,重獲新生。
移植前要「去敏化」降低器官排斥
心臟移植手術是將衰竭的心臟移除,並植入一個健康的心臟來取代。不過,心臟移植也不是等到捐贈者就可以順利進行,需要進行交叉試驗來確認器官是否相容。如果要進行不相容的器官移植,關鍵就在於「去敏化治療」。去敏化治療主要包括免疫抑制藥物的使用,另外還需要血漿過濾和血漿置換術,以及使用人類免疫球蛋白。
血漿過濾及血漿置換術的主要的目,在於去除受贈者體內現有的抗體;而免疫抑制藥物主要的目的在抑制新的抗體產生,抑制B細胞;另外人類免疫球蛋白使用時機與血漿置換術相近,可降低受贈者體內現有的抗體。
移植後的免疫控制 多一分、減一分都不行
目前,全世界各醫學中心臟移植成功率介於85%~95%之間,不過最大的挑戰其實不是手術本身,而是身體的免疫排斥。台大醫院外科部心臟血管外科醫師王植賢表示:「身體的免疫系統,負責保護我們免於外來微生物的侵犯,當新的心臟移植入體內後,身體的免疫系統會把它當成是外來的侵犯物,開始免疫反應來抵抗新的心臟,這個過程稱之為排斥。」
為了避免免疫系統破壞移植的心臟,必須服用免疫抑制劑或稱抗排斥藥來抑制免疫系統。適度的免疫抑制可以預防排斥,維持移植心臟的正常功能,但過度的免疫抑制,則會失去對感染的抵抗力且增加癌症發生的機會。可說是增一分、減一分都不行。「所以受贈者必須要定期回醫院接受心肌內膜切片,檢查心臟排斥的程度,並調整藥物,」王植賢提醒。
王植賢表示,心臟移植者的感染機會仍然比正常人高,受贈者必須隨時警覺是否有感染的現象,並與醫院保持密切的聯繫,及早治療,此外還要注意飲食,維持適當的運動和健康的生活型態,不抽菸、不酗酒,並準時服藥,隨時注意藥物的副作用。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何宜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