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藥物副作用高!精準醫療推「個人化」

  • 藥物上市前,都要經過幾千人、幾百人試驗,但多半都會限制必須年齡在20~60歲,而且屬於「身心健康」的人。但藥物對每個人的副作用都不相同,尤其在老年人身上有更多限制,所以「個人化醫療」已經成了一種趨勢。

藥物試驗的缺陷

藥物試驗是在藥品正式上市之前,必須先檢測對人體的危害,但因為藥品的功效還不清楚,所以都會採取保守的試驗對象。除了年齡限制之外,也會要求沒有其他病史、而且以標準體重的男性為主要對象,但這樣會將老年人、小孩、女性排除在外,因此,這些族群也成了藥物副作用的嚴重族群。

在美國個人化醫療聯盟的2017年度報告中,就提到各種疾病無效藥物的比例高達38~75%,原因是在各種疾病中,老年人的比例比較高,但由於藥物都是壯年人在實驗,可以接受毒性較強的藥物,但對老年人來說,就很容易因為副作用死亡,或是停藥。

對於10幾歲以下的小孩而言,壯年人測出來的藥物,會跟老年人一樣造成毒性,但影響的部分又不同,但對20幾歲的年輕人來說,藥物效果又不夠強,而每個人的體重、血型等種種身體因素不同,對藥物的反應也不同,因此藥物的使用就成了一個難題。

癌症藥物

除了一般藥物之外,毒性強的癌症藥物其實也排除了大部份的「真正病患」,根據美國統計,75歲以上的乳癌病患占了20%,但只有8%的人進入藥物試驗;而預後較差的HER2陽性患者在乳癌中占了14%,卻只有1%的老年人進入試驗。

而在台灣,乳癌患者近年有年輕化的趨勢,但卻沒有適合的標靶藥物,而且藥物在年輕族群身上容易誘發心臟病,或是很容易再得第二個癌症。以乳癌第一期為例,40歲以上的患者存活率達到95%,但40歲以下存活率只有65%。

而兒童罹患癌症的比例相對少,臨床實驗對象也較少、對藥廠而言也沒有開發或研究的利益,所以台灣目前還是以放射線治療作為兒童癌症的主要治療手段,但放射線治療會導致其他癌症的風險,針對兒童開發新的治療方法、藥物還是非常必要的。

年齡造成的藥物反應差

如果排除體重、血型等其他因素,單以年齡造成的差別來說,因為年齡增長造成的器官功能下降,藥物在不同人的身體裡會有很大的差異,而以20、30、40歲為一個分界。20歲之前,身體的吸收能力最好,所以藥物的毒性影響也會最強,但也有最好的修復能力。

30歲之後,肌肉流失、肝臟與腎臟功能開始下降,雖然吸收能力不如以前,但代謝毒性的能力卻會逐年下降,藥物多半以這時候作為試驗對象。但40歲之後,身體內的藥物結合蛋白「白蛋白」會明顯下降,讓藥物游離在身體中,造成副作用明顯上升。

現在精準醫療盛行,除了針對「疾病」的精準之外,針對「個人」的精準也成為醫界討論的議題,台灣也在2017年有了「精準醫療學會」,強調針對病人的個體差異和疾病的異質性做策略,希望可以找到零疾病的未來方向。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