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口老化,腦部的退化疾病是社會必須共同面對的問題,根據國內調查其實台灣失智症的盛行率已經到達8%,若以人口推算恐怕台灣有將近有30萬的患者。即便全球醫界對失智症都投入大量研究金費,但至今還是沒有找到可以有效阻止、惡化失智症的方法,所以認為應該要在「極早期」的時候就發現。
阿茲海默症是失智症中最常見的一種,台大醫院神經部邱銘章主任表示:「且每增加五歲增加一倍盛行率,如果能及早發現延緩五年病程的話,就可以把失智症的患者減一半,對人口老化的衝擊得到很大的幫忙。」
失智症患者症狀不典型、不明顯!醫師難判斷確診
過往怎麼知道家中老人是不是有阿茲海默症,醫師都是利用臨床標準來診斷,包含症狀、影像檢查、抽血檢查,以這樣的方式準確率就可以到達成8成,但還是有些患者症狀不明顯、早期的發病這時候就不是那麼容易診斷。
面對不容易診斷的患者可以利用腦脊髓液測量異常蛋白、特殊影像檢查等方式,能幫助提高診斷率到九成,只是很多老人家聽到要抽「腦脊髓液」就覺得很害怕、不願意做,加上價格昂貴又有輻射線的暴露,這些方法一直不普及,不適用於阿茲海默症早期檢驗的項目。
新方法:檢驗血液中蛋白質濃度!檢出率打8成
台大醫院神經部陳達夫醫師說:「阿茲海默症常看到是臨床記憶不好,慢慢其他功能變差,比較特殊一開始就是語言表達能力不好、精神混亂的行為,甚至有些病人也會有帕金森的症狀,這時候對臨床醫師在診斷上就容易舉旗不定,很難確切的判斷,如今血液的檢查下就能更加確定他就是有阿茲海默症。」
患者僅需要抽取約6 c.c.的血液,就可以進行「免疫磁減量檢驗技術」,精準測試血液中澱粉類蛋白與濤蛋白的含量,邱銘章說:「這兩種蛋白質濃度的高低就可以來評估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其準確率更達到8成。」
其運作的機轉就是利用抗體結合奈米磁珠,再加上超導磁量干涉就可以測到訊號,再把血液當中這些物質加進來以後,這時候磁場強度就會不一樣,經過換可以得到血液中蛋白質的濃度。
有家族史、心血管疾病屬於阿茲海默症高風險者
但邱銘章也強調:「任何檢驗都有灰色地帶,目前這樣血液的方式會當作預防性使用,以比較保守的立場。主要先針對高風險族群的篩檢,未來比較有機會推廣到一般民眾的篩檢。」
這樣方式主要協助臨床醫師鑑別相對困難的個案,以及高風險患者長期追蹤,所謂高風險族群包含像是:一等親家人中有失智症患者,平均風險上升3倍,或是本身屬於有心血管危險因子,包含三高、心臟病等。
血液檢測方式有望實現阿茲海默症早期檢驗,但更重要的是思考面對越來越多的失智症患者,社會照顧量能、醫學診斷治療的普及性,都是必須要面對的問題。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失智症可能先從「咬不動」食物開始!多刷牙、多咀嚼減緩認知功能失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