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醫界統計,台灣4.5人死亡中,就有一人是死於高血壓,全台甚至有超過600萬的高血壓病患,但有部份人即使定時服藥卻仍無法有效降低血壓,還有人常忘了吃藥,導致血壓控制不佳。台灣高血壓學會推薦有上述狀況的高血壓患者,可以進行「高血壓導管治療」,術後可以降低20到30毫米汞柱的收縮壓,並減少用藥1到2顆,有人甚至可以終生免再服用降壓藥。
高血壓與腎臟交感神經活躍有密切關係
馬偕醫院心內醫師李應湘指出,腎臟在血壓調控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如果腎臟的交感神過度活化,會導致腎素分泌增加,提升再吸收作用,降低腎血流量,導致血壓升高。
什麼叫高血壓導管治療?
而台灣高血壓學會理事長王宗道則指出,所謂「高血壓導管治療」(RDN),是選在鼠蹊部或手腕的部位,以微創手術的方式,將導管置入腎臟動脈的4個位置進行加熱,降低交感神經的活性,再影響大腦與全身器官,以達到降低血壓的效果。
王宗道表示,這種手術從2009年起就開始有國家在進行,而今年5月歐洲心臟學會所進行的調查顯示,實施這種手術的病患有8成會有血壓下降的反應,可以讓平時收縮壓在150到180的病患,降低24小時的收縮壓至少10毫米汞柱,減少用藥1顆半,並減少20%到25%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
王宗道強,在台灣目前臨床已進行170多起高血壓導管手術,術後效果還比歐洲國家還要好,手術後兩週開始血壓明顯下降,到半年後甚至可以降低收縮壓20到30毫米汞柱,以台灣高血壓患者平均服用2到3顆藥的狀況,可以減少服藥2顆,有人甚至可以終生免再服用血壓藥了。
手術實施成果極佳
李應湘也公布了他所收治的一個手術病例,一位63歲的李老太太有心律不整病,並患有高血壓,規律服藥2到3年,但降血壓效果仍然不佳,每天甚至要吃上10多顆,但血壓不曾低於200毫米汞柱,最高甚至飆到250,有眩暈副作用,還曾兩次突然昏倒,走路跌倒更是常事。
結果經過醫院檢查,發現李老太太腎動脈周邊神經太過活躍,結果李應湘採用高血壓導管手術後,李老太太的收壓立即降到120到130毫米汞柱,最高也不超過150,降血壓藥也減到每天1顆,眩暈副作用不再出現,還能自己步行到離家2站公車遠的菜市場買菜,不會無力跌倒,生活品質大增。
高血壓學會希望政府放寬手術執行門檻
王宗道說,目前這項手術依據衛福部的規定,只有限於收縮壓160以上的病患才可以進行,而且還沒有健保給付,手術費用大約13到16萬元左右。台灣高血壓學會預計將在8月份達成醫界的共識,希望衛福部能夠放寬規定,只要符合下列3種狀況,就可以執行高血壓導管手術。
- 藥物治療(服用1到3種或大於3種降壓藥)至少3個月,血壓仍控制不良,超過140/90毫米汞柱者。
- 對於降壓藥耐受不良,有副作用者(如手腳冰冷、過敏、咳嗽等症狀)。
- 服藥依從性不佳者(常忘記吃藥)。
王宗道指出,以台灣高血壓患者服藥的狀況觀察,平均只有4成的病患依規定正常服藥,他認為其實只要患者一個星期內會忘記服藥兩到三天,其實高血壓導管手術可能就是另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
延伸閱讀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