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是台灣國病,根據衛福部 108 年國人十大死因統計,慢性肝病及肝硬化佔據十大死因第十位,而肝癌則持續蟬聯癌症死亡第二位,約有 12,121 人死於慢性肝病、肝硬化及肝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推估,全球有 2.9 億人尚未意識到已感染病毒性肝炎;據統計,全球每 30 秒就有一人死於與肝炎相關的疾病。顯示透過各種方式加速消除慢性肝炎刻不容緩!
新冠疫情延燒之際,肝病防治也不能等待
但自 2020 年開始至今,受限於新冠疫情,使得肝炎確診者等不到良好的治療挽救生命;潛在肝炎患者、準媽媽們等不到完善的檢測與治療,能及早發現罹病;而新生兒則等待著肝炎疫苗接種,眾多族群皆受到程度不一的影響。
為此,2021 年 7 月 28 日世界肝炎日 (WHD) 特地將主題訂定為「‘Can’t wait」。提醒民眾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慢性肝炎的威脅仍無所不在,大家對於肝病的防治、篩檢與治療,都需積極且及時,不應抱持等待的心態來看待。
一向積極於 B 型肝病防治、持續於慢性肝炎衛教的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為呼應 2021 世界肝炎日的主題,每年均策劃「全民回肝計畫」,今年則已邁向第 14 年。
該活動提供 30 歲以上、沒接受過 B 肝抗病毒治療、三個月內肝功能指數 ALT 大於 80、表面抗原 HBsAg 為陽性的 B 肝帶原者,就能免費檢測,藉此找出須治療的 B 肝帶原者。
台灣肝病醫療策進會理事長高嘉宏教授表示,唯有及早篩檢、及早治療,才能於肝病防治上超前部署,避免「肝病三部曲:肝炎、肝硬化、肝癌」成為威脅生命的健康殺手。
B 肝用藥迫不及待,才能延緩肝病三部曲
他進一步說明,檢測後,如果受試者病毒量高,也符合健保治療條件,就會建議患者接受 B 型肝炎抗病毒藥物治療,控制體內病毒量,讓肝功能回復正常,進而延緩發生肝纖維化及肝硬化的可能性,也會降低罹患肝癌的風險。
慢性 B 型肝炎藥物治療的短期目標,為使肝功能正常、血清病毒消失、e 抗原血清轉換、肝臟內發炎改善;中期目標則是表面抗原清除,恢復肝功能及改善肝纖維化,進而延緩和預防肝病三步曲的疾病進程。
因相較於 C 型肝炎已有可根治的藥物,B 型肝炎至今仍未有治癒藥物可用,僅能藉由抗病毒藥抑制病毒量,得以穩定病情。但受限於健保給付規範,一次療程僅能持續三年,時間到則必須停藥,改以定期追蹤或自費使用抗病毒藥。
別怕新冠不回診,小心猛爆性肝炎致死亡
而許多患者在停藥期間面臨病毒很快復發,必須重新服用抗病毒藥物後,肝功能才能回復正常,這也是 B 肝之所以需要密切追蹤的原因。疫情期間,大家對赴醫感到擔心,紛紛取消回診預約,讓體內病毒有起死回生的機會。
高嘉宏分享就門診觀察,三級警戒期間,定期回診的患者大幅減少,直至確診人數連日下滑後,回診人數才略為增加,但仍不到之前的 2/3。對此,醫師也非常擔心 B 肝患者因自行停藥,或處於停藥期持續追蹤者,無法按時對病情做評估。
「B 肝是所有肝炎中最容易發生猛爆性肝炎的,若未能持續追蹤體內病毒量、肝功能狀況,可能因猛爆性肝炎使肝細胞壞死,導致急性肝衰竭,恐必須進行肝臟移植,甚至死亡。」高嘉宏提醒。
高嘉宏叮嚀「疫情期間仍可使用慢性處方簽領取藥物,因此,固定使用口服抗病毒藥物者,不應隨意停藥。此外,定期回診抽血、照腹部超音波也很重要,就醫時只要戴口罩、勤洗手、維持社交距離,就無須擔心回診時受到感染」。
B 肝罹患新冠肺炎重症機率有多少?
許多人擔心慢性肝炎罹患新冠肺炎及重症機率?對此,高嘉宏說明「研究指出,慢性肝炎患者只要做好防護,罹患新冠肺炎重症機率與一般人無異。但要注意的是患有自體免疫肝炎、肝硬化、肝癌、器官移植後的患者,要小心新冠肺炎所造成細胞激素風暴(cytokine storm),可能會讓肝衰竭的風險增加。」
醫師同時也鼓勵慢性肝炎患者,若有機會施打新冠肺炎疫苗,不應抱持排斥或選擇的心態,而是應該積極安排接種。「現在預防新冠肺炎及避免重症最好的方式,只有接種疫苗了,不但能保護自己與家人,也能幫助提升社會全體免疫比例,何樂不為!」
護肝怎麼做?專家給解答
醫師提醒,不管是否為慢性肝炎患者,大家都應該維持健康生活,才能真正「護好肝」。他建議,生活規律不熬夜、飲食均衡不偏食、固定進行適度運動,更要拒絕傷害健康的抽菸飲酒、不吃來路不明藥物等。
當然,也別忘了定期健康檢查。衛福部國健署為達成 2030 年消除肝炎計畫,提供 45 歲至 79 歲的民眾,終身有一次免費 B、C 型肝炎篩檢,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期望台灣能早日成為「無肝病的美麗寶島」,大家不妨多加運用。
全民回肝計畫-一肝二顧,B 型肝炎守護者
健康小知識:肝指數正常卻有肝病,追蹤肝病最好的利器是?
高嘉宏教授表示,肝功能指數並不是個非常精準的檢查,它顯示的是肝細胞當下的狀態,而肝細胞並非隨時處於被破壞,這也讓肝指數猶如血壓值,呈現浮動狀態,因此也影響了檢測準確度,當然也無法作為確診的黃金標準。因此,就之前的研究與文獻,醫界提出了較為恆定而客觀的指標「S・A・V・E・4」。
- S:Surface antigen quantification,B 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 (HBsAg ) <1,000 國際單位 /mL。
- A:肝發炎指數 ALT < 40 U/L
- V:Virus,B 肝病毒量(HBV DNA)< 2000 IU/mL
- E:e 抗原(HBeAg)為陰性
- 4:纖維化替代指標 FIB-4 < 1.29,代表肝纖維化是輕微的
他解釋,追蹤 20 年發現,若患者完全符合上述五指標,該病患幾乎不會產生肝癌,是一位真正不活動的 B 肝帶原者。只要定期追蹤肝指數、胎兒蛋白與腹部超音波,持續監測 B 肝變化,假若真的發作,才能及時發現、適當治療。
文 / 黃慧玫、圖 / 何宜庭
延伸閱讀:
B型肝炎帶原者跟患者,可以吃什麼藥預防肝硬化、肝癌?
就算打過B肝疫苗,B型肝炎還是有可能找上你
最新研究:B型肝炎的病毒是「免疫細胞」在幫忙擴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