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用超音波追蹤慢性肝炎恐失準,專家建議,多 1 指標更精確!

大家都以為檢查肝臟健康與否,最佳方案是「腹部超音波」!專家表示,超音波並不是判斷肝臟健康的最好作法,提醒正在治療或追蹤的 B 肝、C 肝患者,定期自費進行肝纖維化檢測,確保肝臟健康無虞。

超音波非慢性肝炎確診標準,受2因素影響

成大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邱彥程表示,「腹部超音波」之所以非肝臟檢查的最佳方案,是因為其精準度受到兩個因素影響:

  • 操作者經驗:最怕易遺漏的死角,不小心被檢測者忽略。
  • 儀器解析度:超音波畫質的好壞,會影響檢測者的判斷。

他分享,之前曾收治在其他診所已經追蹤數年的 B 肝停藥患者,患者主訴,每次到診所回診,進行超音波檢查後,醫師都說很正常,無須再重新服用 B 肝抗病毒藥物。

但經過他的詳細檢查,驀然發現該病友的肝臟狀況不如預期。經肝切片後果然發現,患者確實有肝纖維化,甚至進展到肝硬化的問題。雖然立即重新服用抗病毒藥物,但仍然無法抑制病程的快速進展,最終仍罹患肝癌

慢性肝炎回診檢查,纖維化指標更重要

邱彥程提到,而該位患者屬於「病毒量穩定高」的一員,之所以可以停藥、只追蹤,就在於患者停藥前,曾經過各項檢查,確認肝臟沒有發炎、肝穿刺結果也正常,就可以停藥。

但這樣的人就要定期追蹤檢查,確認肝纖維化程度及脾臟有無腫大,以確保病毒與宿主能「和平共存」,方能遠離肝硬化與肝癌的威脅,也能避免病情突然急轉直下,進而產生不好的結果。

根據國內醫療研究資料顯示,相較於輕度纖維化已治癒患者 (F0~F1),中度肝纖維化 (F2) 未治癒患者罹患肝癌的風險機率為 6.55 倍;未治癒中度肝纖維化 (F2) 患者對照無纖維化、輕度纖維化 (F0-F1) 患者,其罹患肝癌的風險機率為 3.7 倍。

邱彥程表示,肝纖維化是肝硬化的前身。人體皮膚受傷時,會用結疤的方式修復傷處,同樣地,肝臟若長期發炎導致肝細胞遭受破壞,也會進行結疤修復過程,使肝臟內結締組織異常增多、逐漸變硬,朝向不可逆的肝硬化演進。

過去,診斷肝纖維化最準確的方法是侵入性的肝切片,取一點肝臟組織在顯微鏡下可清楚看出有沒有纖維化,或再判斷纖維化的程度;現在,則發展出非侵入性的肝臟纖維化檢查方式,如肝纖維化掃描儀等,相當便利。

肝纖維化之分期
根據法國 METAVIR 小組所訂的肝內纖維化之表現,由正常、肝纖維化到肝硬化,約分為五期:
F0:正常肝組織
F1:輕度纖維化
F2:中度纖維化
F3:重度纖維化
F4:嚴重纖維化,可診斷為肝硬化。
超音波檢查能判斷出來的肝纖維化至少已達 F2 以上。

文 / 黃慧玫、圖 / 何宜庭

延伸閱讀:
最新研究:中度肝纖維化(F2)致肝癌風險是輕度者6.55倍!
用「反彈波」檢查肝臟 確診肝纖維化不用再肚子挨一針
尋找潛在 B 肝患者看黃金 5 指標!進一步運用免費 B 肝病毒量篩檢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