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到底是不是個致癌物,這個說法已經隨著1990年手機的發明而爭論長達27年,正反兩種意見都透過實驗與大數據研究呈現,形成輿論拉鋸戰。不少國際知名的研究團隊動物實驗結果證實手機輻射或電磁波確實對實驗鼠會產生癌症,但持反對論點的人,則是主張手機使用數十年來,人類罹患腦癌的機率並未隨著激增,證明手機與癌症並未直接關係。
面對眾說紛云,讓我們來看看世各國的研究團隊,甚至是政府與法院是如何看待手機是否會致癌的這個問題。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2011年將手機列為2B級致癌物
首先,世界衛生組織(WHO)下屬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已經在2011年把手機列為「2B級致癌物」,與DDT和鉛列為同級,直指手機電磁波是導致人類罹機率增加的原因,甚至還出現「使用手機10年以上的人,在腦部罹患神經膠質瘤的機率,是一般人的2倍」的論點,相關的說法一度引起不少手機重度使用者的恐慌。
美國國家毒理學計畫動物實驗顯示手機電磁波會讓老鼠產生腦瘤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監督國家毒理學研究機構進行一項「國家毒理學計畫」(National Toxicolog Program),在歷經多年的研究後發現,每日曝露在手機發送無線電磁波9小時長達22年的公實驗鼠,要比未曝露的老鼠更容易出現腦部神經膠質瘤,以及心臟的三叉神經鞘瘤,顯示手似乎與公老鼠罹患癌症有關,但母老鼠卻似乎不受電磁波的影響。
而同一個研究中還出現一個有趣的結果,那就是相較於沒有照射手機電磁波的老鼠,那些每天要在電磁波環境中曝露9小時的老鼠,反而活得更長。此外,研究中曝露在輻射中的老鼠體內的一些DNA受損,這與原先科學家預期手機的射頻輻射與X光射線的電離輻射有所不同,不會損壞DNA的觀點出現很大的落差。
這份報告指出,即使是實驗顯手機電磁波僅有非常小的提高罹癌率,相關結果不直接適用於人類,但有鑑於全球使用手機者人數眾多,還是值得重視。參與研究的科學家約翰∙布契(John Bucher)指出,實驗鼠出現的心臟腫瘤,即所謂的惡性神經鞘瘤,與聽神經瘤類似,而後者是人體內涉級連接耳朵和大腦神經的一種良性瘤,所以有一些研究還是認為這與使用手機有關。
不過,美國國家毒學理計畫也同步針對其他近20種動物進行研究,但結果卻顯示,就癌症而言,絕大部份的動物研究結論都是陰性的。
義大利法院裁定人類使用手機與癌症有關
有意思的是,義大利的法院曾經在裁定一名在電信公司上班的員工因過度使用手機而引發良性腫瘤,這位男性員工在15年之內每天要使3小時的手機,而後右耳被診斷出患有良性聽神經瘤,當腫瘤被切除時,他也喪失了右耳的聽力。而這還不是義利法院唯一一個相關的裁決,在2012年義大利法院也做了類似的裁決,當時是基於一些研究,發現幾類癌症與大量使用手機有關係。
國內醫師認為手機致癌風險很低,遠不及吸菸與肥胖
針對國際癌症組織(IARC)將手機列為2B級致癌物的作法,國內癌症專科醫師認為一般人無需擔心,因為2B級致癌物定義是指「在動物實驗有證據,但在人體沒有足夠證據會致癌」。
醫師指出,手機產生電磁波的功率非常低,而且人類使用手機的歷史已經將近28年,使用人數與累積時間快速成長至少數十倍,但腦瘤與其他癌症的罹患率並沒有明顯增加,所以專家合理推斷「手機致癌的風險很低,而且遠遠不及吸菸與肥胖的致癌風險」。
不過,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還是具體建議使用手機者:減少使用手機的時間,儘量使用耳機或揚聲模式,避免讓頭部貼近手機,此外,也要避免在信號微弱時撥打手機,以免導致手機釋放的電磁波幅射增加。
延伸閱讀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