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大腸癌篩檢、診斷下降!恐增加晚期確診患者比例

疫情緊張程度也影響民眾到醫院就診的機會,尤其在 COVID-19 肆虐下,不管是在篩檢、治療、診所的比例都明顯下降,看在專家眼中擔憂未來幾年可能大幅上升晚期大腸癌癌症的比例。

大腸癌相對其他癌別生長較緩慢!

根據實驗室模型推斷,大腸癌是相對緩慢生長的,從一開始正常細胞從腺瘤癌變後為大腸癌,平均超過五年,是一個緩慢生長的癌症,不像肝癌、肺癌那麼快,即使轉移了還是有機會用藥物控制,但越早期發現對於預後越好。

從初步國健署資料顯示,110 年大腸篩檢量較 109 年降低,早期個案因篩檢量降低減少,但大腸癌與其他癌症最大的差異在於,早期治療腸癌存活率高達 9 成以上,台灣腸癌病友協會、台中榮總大腸外科蔣鋒帆醫師坦言:「早期發現就多了更多治療選擇!」

自覺三大症狀、定期篩檢防範策略

往往因為在早期腺瘤階段不會有症狀,除非民眾有定期做糞便潛血、大腸鏡否則不容易被揪出來。因此,想要防範第一件事情就是民眾要有自覺,依據大腸癌最常見大三症狀:

  1. 腹脹腹痛
  2. 血便帶有黏液
  3. 排便習慣改變(腹瀉、便秘)

除了上述自覺症狀外,其他如大便變細小、經常性腹瀉或便秘、體重減輕、貧血、可觸摸到腫塊等,亦是大腸直腸癌的高風險症狀。

防範的第二步就是定期的篩檢,偏偏受新冠疫情影響檢意願降低,中華民國大腸直腸外科醫學會理事長楊純豪教授建議不同族群,也有不同的篩檢策略。

臨床上也發現約 2 成患者治療也有延誤,有些甚至讓病症惡化到很嚴重時才跑到急診,台北榮總大腸外科張世慶教授表示:「近兩年發現腸道阻塞與破裂就醫的患者,以及院內緊急手術的比例皆有增加。」

腸道阻塞也主要是因為腫瘤長到太大而導致,往往這類患者都已經大腸癌一段時間,只是可能過往有些症狀而明顯,等到症狀很明顯、肚子痛到受不了,影響生活品質才願意就診。

早期腸癌拉警報!2成患者延誤治療、病情惡化

北榮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黃聖捷醫師分享個案,一名 57 歲女性患者確診第三期大腸直腸癌,經過多次電療、化療後再透過手術切除腫瘤,後續僅需透過輔助性化學治療與定期追蹤即可。

但追蹤期間正逢本土疫情最嚴峻時期,突然之間消失了長達九個月,直到有一天發現肛門與會陰部外流出黏稠分泌物與組織液,就診時已經腫瘤復發且從肛門口突出。

這一兩年大腸鏡早期新確診個案數明顯減少,確診人數若突然下降很明顯是因疫情影響,推測未來幾年晚期確診的患者比例,恐因篩檢人數下降而些微上升。若在疫情還沒完全結束以前,定期的篩過仍是很重要。

文、王芊淩/圖、何宜庭

延伸閱讀
「手搖飲」會餵養大腸瘜肉增腸癌風險?遠離大腸癌該怎麼做!
右側大腸癌VS左側大腸癌大不同!腫瘤長哪裡症狀也有差
大腸癌逾十年罹癌人數第一!21%患者可預防,從症狀治療10大QA說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