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梅今年要上幼稚園了,但是害羞的她在開學日那天自我介紹的時候,在小朋友們面前硬是一句話都沒有說,幼稚園老師將梅梅的情況反映給了媽媽,相當關心幼兒心理健康的媽媽開始擔心,梅梅該不會就是「選擇性緘默症」的患者吧?
從《選擇性緘默症:不是不想說話,是說不出話》一文中,我們認識了選擇性緘默症這個長期被忽略的疾病,但是,到底孩子怎麼樣算是選擇性緘默症,怎麼樣其實只是因為很害羞,家長們有要怎麼區分選擇性緘默症跟其他如自閉症的疾病之間的差別呢?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將選擇性緘默症歸於焦慮障礙,簡單來說,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會在「特定」(針對人或環境)的情境下出現焦慮的情形,導致完全不敢說話,這個情況大多發生在2-6歲的孩子身上,女生的案例多過男生。
老師通常最早發現孩子「不一樣」
跟其他的兒童心理疾病不同,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通常不是家長,反而是幼稚園的老師最早發現異常的現象。因為在同齡的孩子眼中,只會覺得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很奇怪、不理人」,可能出現排擠的行為,但不會意識到這是一種病;而家長們,則是因為孩子在家裡完全正常,如果跟老師缺乏交流,很有可能根本沒注意到孩子的不一樣。王意中心理治療所所長王意中表示,因此,學校老師能不能敏感察覺孩子的異狀,就顯得格外重要。
如果出現以下這幾個症狀,家長、老師就要留意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態:
1.在學校不說話,回家就變正常
不只是私下不跟其他人互動,就連老師要求回答問題,孩子也是沈默不語,但回家後就可以跟家人正常對話跟互動。如果老師發現有孩子特別害羞,嘴巴緊閉或嘴巴微張但發不出聲音、以氣音說話、說話音量微弱小聲、使用詞彙量少,且講話斷斷續續的,最好適時跟家長溝通,瞭解孩子在家的情況。
2.臉部表情讓人看不出情緒,或是出現怪表情
孩子說不出話,不是因為他不願意說,而是他真的說不出口。選擇性緘默恐懼症的孩子的大腦中,錯誤的將「說話」跟「危險」連結在了一起,他們也想有所表達,但是恐懼「鎖住」了喉嚨,就連笑都笑不出聲。
家長老師可以觀察孩子的表情,跟自閉症不同,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會注意周遭的人事物與事情,但是他們的表情恐懼、僵硬,在被要求講話的時候,他們可能為了戰勝心理的恐懼,面部出現諸多怪表情,例如,醞釀說話前有需多小動作(如:抿嘴、伸舌頭、吞口水、抓臉),但很快又縮回去。
3.別人誤以為孩子不會說話
這一點就是家長可以多留心注意的了,如果旁人竟然以為你家平常總是嘰嘰喳喳的孩子「不會說話」,那事情可能有點嚴重了,家長可以先暗中觀察,孩子能不能跟親密家人之外的路人、店員溝通,或是嘰嘰喳喳的情形是不是只發生在家裡,一旦去公園玩,孩子就變得很安靜。
4.願意配合不需要發出聲音的任務
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的理解能力沒有問題,也不是要刻意搞怪,只要不要叫他們講話,在其他方面,他們還是可以配合的,像是畫圖、抄寫聯絡簿等,他們都可以做到。不過,因為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他們可能動作反應會比較小、比較慢,態度比較被動,有時候,孩子緘默時還是會用手勢、點頭、搖頭來表示自己的意見,或僅用「是」、「不」、「要」等簡單詞彙來表示,偶爾會用寫字的方式表示意見,所以並不是對語言不理解,或是沒有接受到訊息。
1個月的觀察期 先別過度緊張
不過,因為人到了新的環境、認識新的人,本來就會緊張,所以,如果孩子只是在適應中,別急著給他扣帽子。王意中建議,可以給1個月的時間,如果孩子1個月過去了,還是跟原來一樣,不敢說話,表現出跟在家裡完全不同的樣子,才需要考慮可能是選擇性緘默症。
另外,由於每個選擇性緘默症的孩子,發病的原因跟症狀也不盡相同,所以這些指標,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非心理專業人士參考。真正判定病情,還是要透過專業人士的診斷判讀。
延伸閱讀:
文/林以璿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