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力性暴食也會「厭食」!原來是大腦血清素太低

照片檔 ID:866518832

現代人工作壓力大,許多人會利用大吃大喝來舒解壓力,但卻可能造成「暴食症」,不但越來越胖,也讓身體變成三高而不健康;這時候為了減輕體重,會有人利用催吐來避免熱量,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厭食症,變成一種惡性循環。

厭食症很瘦,但暴食症不一定胖

厭食症的診斷標準中,包含體重比最低正常值還要輕15%、雖然過輕但仍害怕變胖、在過輕的情況下認為自己肥胖等;而暴食症則並不是厭食症的相反,診斷標準中,患者對於體重是「持續過度關心」,並會為了維持體重而催吐、吃瀉藥,甚至反過來禁食。

所以厭食症跟暴食症看起來是吃東西的2個極端,實際上卻是一件事的2面,2種人都對於自己的體重過分關心到了強迫症的程度,並無法控制自己要不要吃東西;厭食症會食不下咽,暴食症則會在禁食過後大吃大喝,2種人可能一瘦一胖,但「胖」並不是暴食症必要的特徵。

血清素太低造成厭食、暴食!

以往都認為厭食症跟暴食症是一種心理疾病,可能是社會壓力引起。但大家都知道,生理跟心理是交互影響的,研究發現,厭食症、暴食症的患者體內的血清素濃度比正常人低了許多;而血清素除了控制飲食習慣之外,也是舒緩壓力的神經傳導因子,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壓力會造成「大吃大喝」。

每個人面對壓力的反應不太一樣,尤其是慢性壓力,有7成的人會選擇透過「吃」來給大腦正向回饋,如果壓力沒有解除,大腦就會像上癮一樣,需要越來越多的食物;而壓力荷爾蒙皮質醇也會鼓勵大腦儲存熱量、應付「生存危機」,久而久之就變成暴食症。

但另外3成的人,卻會是食慾嚴重下降,看到食物就反胃,一直告訴自己「不需要食物」,這種就會演化成厭食症。所以在治療這些患者的時候,可能會開抗憂鬱藥,並不是患者有心理問題要治療,而是要讓血清素恢復正常值。

除了生理治療,也要讓心理壓力解除

發展到暴食症、厭食症的患者,通常認知上都已經出了問題,所以治療時,除了血清素的調節之外,也要配合認知重建、行為治療;像是修正他們認為自己「很胖」或是「只有吃才能紓壓」的觀念,行為治療則是透過重建社交、學習對「吃」與「體重」放鬆等。

但最主要的,還是要解決原本的壓力來源,像是懂得向別人求助、學會除了吃以外的發洩方式,也要對自己寬容一點,了解「沒有立即見效的處事方法」,才能脫離「吃」帶來的即時快感。

延伸閱讀

吃糖紓壓是因為可以「降低可體松」!你有更健康的3種選擇

按對穴道紓壓保健康,上班族必備6穴道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