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患者都需要!屬於自己的運動單

彭幸茹、許嘉真/綜合報導

<<Circulation>>雜誌在2011年的研究發表,增加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風險因子有三種:老化、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抽菸等,而只有一項能減低風險的因子就是規律運動,體能越好降低的風險越多。所以可以推敲出心血管疾病者若提升運動能力,即可有效減少因疾病進展的造成的死亡。

心臟病患者更需要運動需與專科醫師討論

規律運動對於心血管的好處如下: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心肺、強化血管功能,對心臟病有積極的預防和治療作用,與心臟病的預後也密切相關。

因每位病患的狀況不同,所以進行相關運動時必須與心臟科及復健科醫師共同討論,制定「個別化」的運動治療方案,達到安全的運動治療效果,避免可能會有的運動風險。

來自美國運動醫學會的運動指南

此學會針對冠狀動脈心臟病患者制定一份運動指引,是心臟運動復健的基本處方(如下圖表示)。

  • 「短暫運動、休息、再運動」:針對從沒有運動習慣者,建議先採用的這種運動模式,但運動時間加起來至少要超過20分鐘以上,待體力有明顯變好後再持續增加時間。
  • 「持之以恆」:這是最大的重點,因為有一半的人在心臟狀況改善之後就不願意再繼續運動,當運動停止後,之前所獲得的好處將會在停止運動數個禮拜後消失。
  • 「有氧運動」:除了需要個別性運動單以外,有氧運動是最適合患有心臟病者的選擇,主要是因為它會使用到大肌肉群,並且有節律性及長時間持續進行的,如步行、健走、慢跑、游泳、登山、騎自行車、土風舞等,盡量避免無氧性的運動項目,如舉重、短跑,或是運動強度較高的競技類項目等,才能免於意外事故的發生。而通常被用來進行心血管疾病復健的運動項目是走路,因為它不需要特殊的運動技巧,只要一雙合適的運動鞋與舒適的運動裝就可以進行了。

 

運動時該多注意的事

(一)學會自我監控

1.學會測量脈搏:最容易測量脈搏的部位為橈動脈和頸動脈(如圖示),

  • 運動前後都需測量脈搏。
  • 將食指和中指輕放圖中顯示處,尋找脈搏跳動的部位。
  • 運動前,測量休息時的心跳,每分鐘不宜超過100次或少於50次;運動後,立即測量脈搏,每分鐘勿超過120次或比運動前每分鐘增加20次或少於每分鐘10次,這些徵象都表示心臟無法負荷這次的運動量。

2.觀覺費力症狀:運動時或運動後若覺胸悶不適,頸部、肩部、手臂或下顎有壓迫感或燒灼感,頭暈、昏炫,冒冷汗、噁心、嘔吐、呼吸困難等症狀,需立即停止活動。若休息後症狀未獲緩解,可先行服用舌下含片並儘快就醫治療。

(二)注意事項:

1.勿在太冷或太熱環境下運動,因這樣的環境會降低運動耐力。

2.勿在飯後兩小時內或飯前二十分鐘運動。

3.運動前、中、後,需補充足夠水分,以防脫水。

4.運動時隨身攜帶舌下含片。

5.穿著輕便寬鬆的衣服,以及適宜的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