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世代(一):解析台灣安眠藥使用趨勢及問題

你知道嗎?台灣平均每 5 個人就有 1 人在吃安眠藥, 1 年最多總共吃掉 9 億顆安眠藥,把這些藥排起來可以環島 12 圈,用藥人口超過 400 萬人,高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二,且從青少年、年輕人、中年人、老年人,幾乎所有年齡層都有一定比例的人口長期服用安眠藥,這樣的現象堪稱「失眠世代」。但長期服用安眠藥,除了依賴之外也會有許多副作用風險,有的藥物甚至還會導致濫用、成癮或夢遊等行為。究竟,台灣的安眠藥問題有多大?

「對於嚴重失眠跟焦慮的我,再強效的安眠藥也沒辦法成為倒下的最後一擊。」 42 歲的 Jason 如此說道。長期受到失眠與情緒困擾, Jason 已經吃了近 10 多年的精神科藥物,他笑稱自己幾乎是吃遍了各種類型的藥,管制藥品也都吃過,還合併有嚴重的酗酒行為。

長期服用藥物對自己的影響, Jason 心裡有數。他說,大多數的藥物都伴隨著副作用,他總想著要將藥物戒除,但後來發現醫師開的藥越來越多,他也質疑過醫師,醫師則回他:「寧可有藥癮也不能有酒癮。」

身為「資深病患」,Jason 分享他多年來使用鎮靜安眠藥的心得。他提到,早些年某些不良藥局還買的到 1 顆 20 塊,但近年已經沒有這種事了,所以現在許多人去看精神科只是為了拿藥,尤其是 Zolpidem 類型的藥物(常見商品名為使蒂諾斯),它的副作用會有短暫的失憶和夢遊,但像他這種「神農嚐百草式」的患者,甚至迷戀上吃完藥後刻意忍住不睡的時光,享受短暫的迷幻感。

不過他也坦言,這種短暫迷幻感伴隨的代價很高,像是醒來後發現冰箱裡的食物都沒了,早上看手機才知道自己半夜亂打電話給別人,其實非常危險。後來他靠著自己的意志力跟搬離原本混亂的生活環境,才逐漸減少了精神科的用藥。

「吃了 7、8 年安眠藥,使蒂諾斯成癮不是開玩笑的,到後來根本不是為了睡覺而吃。」 28 歲的 Wayne 提到自己深刻的用藥經歷,語氣立刻嚴肅了起來。

他說,之前試過要一次吃 15 顆以上才有感覺,還會一直補,最糟的一次還把一個月的處方箋 56 顆全部用完,當時吃完藥後亂訂外送訂到吃不完的失控行為,讓他開始重新省思自己與藥物之間的關係。

Wayne 進一步吐露心聲,表示自己有一次吃完藥撐到早上,突發其想跑出去買早餐,結果直接把車撞電線桿撞到報廢。「被笑就算了,車貸我現在還在背。」Wayne 無奈地說道。

事實上,像 Jason 和 Wayne 這樣的案例並不少見。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臺灣鎮靜安眠藥不當使用之防治策略》報告書中指出,衛福部健保署 107 年統計,全台將近 20% 的民眾,近 1 年內曾接受過鎮靜安眠藥物治療,當中使用鎮靜安眠藥長達 6 個月以上不在少數,更有一定比例的族群每日使用超過建議劑量。不良副作用的風險持續攀升,且與使用的時間與劑量成等比增加。

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部名譽教授李明濱醫師強調:「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在睡眠,全台卻有高達三分之一的民眾受失眠之苦,進而尋求安眠藥的幫助。然而鎮靜安眠藥的不良副作用,可能相當嚴重甚至有致命風險,因此,防治鎮靜安眠藥的不當使用(誤用、濫用、依賴、成癮),已是當代的重要公共衛生議題。」

睡眠是維持身心健康重要的一環,不同年齡層存在不同的睡眠需求,失眠的定義與病因也牽涉到主觀與客觀因素的影響。失眠問題處理不當或安眠藥使用不當,將導致嚴重的身心健康失衡。

然而,民眾對於正確及安全用藥的識能普遍不足,且對於醫師開立的各種鎮靜安眠類藥物遵從性不佳;再者,坊間以安眠藥餽贈親朋好友的情形屢見不鮮,此現象發生於老年族群若未加以注意,很容易導致跌倒、頭暈、日間思睡等症狀,或間接造成如藥駕、過量安眠藥自殺、安眠藥成癮等嚴重的社會安全問題。

國內安眠藥使用狀況

根據食藥署藥品使用量資料,彙整 103 年至 107 年國內常用於鎮靜安眠的藥品種類,可以發現整體鎮靜安眠藥醫令數量有上升的趨勢。醫令總量曾一度到達 9 億 7,000 萬筆資料。單看國內最常被使用的安眠藥「佐沛眠」(Zolpidem)的醫令量,也於 107 年增長至 1 億 3,000 多萬筆,足見國人對於安眠藥的需求與依賴。

資料來源:《臺灣鎮靜安眠藥不當使用之防治策略》

若透過 Google Trend 觀察國內近 5 年搜尋鎮靜安眠藥之趨勢,發現大多是以「安眠藥」,而非「鎮靜劑」進行搜尋。且安眠藥的搜尋熱度有增加的趨勢,顯示國內民眾對於鎮靜安眠藥的關注程度有增加的情況,此現象也與處方量的趨勢相符合。

《臺灣鎮靜安眠藥不當使用之防治策略》中提到,鎮靜安眠藥物整體的使用量在 2001 至 2019 年這段期間有上升的趨勢,若進一步將鎮靜安眠藥物分成苯二氮平類(BZD) 及非苯二氮平類(Z-drugs)來看,發現 Z-drugs 的使用量呈現持平,但整體使用量上升,表示患者的需求仍在增加,只是換了鎮靜安眠藥的種類。

國內醫師進行失眠處置多數採藥物治療方式,最早使用的鎮靜安眠藥是 1864 年發明的巴比妥鹽(Barbiturate),早年為人們熟知的容易成癮、濫用、致死性高的紅中(secobarbital)、青發(amobarbital),即為此類藥物。

到了 1956 年之後發展出安全性較高的苯二氮平類藥物(Benzodiazepines, BZDs);1980年代,再進一步研發出作用在睡眠單一面向的非苯二氮平類藥物(non-Benzodiazepines, non-BZDs,又稱 Z-drugs)。

苯二氮平類藥物與非苯二氮平類藥物兩類藥物都是作用在苯二氮平接受器上,因此被合稱為苯二氮平受器促動劑(Benzodiazepine receptor agonist, BzRAs)。然而,除 BzRAs 之外,有鑑於憂鬱症是失眠症常見的精神科共病,尚有諸多影響不同生理機制的藥物都會影響睡眠,例如鎮定型的抗憂鬱藥物與抗精神病藥物、抗組織胺、褪黑激素與其接受器之促動劑跟食慾素接受器拮抗劑(DORA)。

30 種安眠藥的全面性分析

事實上,由於缺乏關於安眠藥的長期研究數據,考慮到失眠情況通常是持續性的,需要長時間治療,這是一個亟需解決的問題。因此,近期英國牛津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項新研究回顧了 150 多項臨床試驗,對 30 種不同的安眠藥進行了全面性的比較分析。研究結果指出,許多常見的安眠藥缺乏長期安全性數據,褪黑激素等流行藥物幾乎沒有臨床有效性證據。

領導該研究的牛津大學沃內福德醫院(Warneford Hospital)臨床研究設施主任、牛津大學精神醫學教授奇普里亞尼醫師(Andrea Cipriani)強調,此項研究分析了各大期刊和機構所有已發表和未發表的資訊,以最透明、最全面的方式瞭解所有可用數據。

奇普里亞尼醫師表示,盡可能有效治療失眠症的必要性非常關鍵,因為它可能對患者的健康、家庭生活和更廣泛的醫療保健系統產生連鎖反應。該研究納入了 154 項雙盲隨機對照試驗的數據,包含 44,000 多人,分析了 30 種不同的安眠藥治療,追蹤其短期和長期使用的有效性和副作用,並將研究結果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期刊上。

此項由英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牛津健康生物醫學研究中心(NIHR Oxford Biomedical Research Centre)資助的研究結果指出,最常見的安眠藥,如苯二氮平類藥物和非苯二氮平類藥物 「佐沛眠」(Zolpidem),被發現在短期內是用的,但缺乏長期療效或安全性的證據。

僅 2 種藥物具有最佳失眠療效

研究團隊特別指出了兩種特定的藥物,因為它們顯示出最有效的治療特徵:Lemborexant(DAYVIGO®,達衛眠),是一種新型用於治療失眠的食慾素拮抗劑藥物,以及 Eszopiclone(LunestaTM,順眠),是一種非苯二氮平類的短期鎮定安眠藥。

該研究結論提到,考慮到不同時間點(即短期和長期治療)的所有結果,Lemborexant 和 Eszopiclone 在療效、可接受性和耐受性方面具有最佳表現,然而 Eszopiclone 可能導致大量的不良事件,且關於 Lemborexant 的安全性數據尚無定論。

此研究表明,其中一些藥物是有效的,應該在適當時機用於臨床治療。例如,當改善睡眠衛教和認知行為治療(CBT)沒有作用,或患者希望考慮服用藥物作為治療一部分的時候。

然而,牛津大學研究團隊提醒,這項藥物治療的研究並非建議藥物應始終作為治療失眠的第一線選擇,尤其是因為其中一些安眠藥可能會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參與研究的醫師強調,這項研究僅關注失眠的藥物介入,行為和生活方式的介入並未納入比較分析。因此建議失眠患者,應在進行任何藥物治療之前或之後一併考慮這些替代方案。

安眠藥使用的基本原則

國衛院專家團隊研議委員、台大醫院睡眠中心主治醫師陳錫中表示,所有安眠藥的基本原則為:

  1. 最低有效劑量
  2. 間斷使用
  3. 短期處方
  4. 逐漸減藥(注意減藥過程的戒斷症狀與反彈性失眠)
  5. 當用則用,能省就省

陳錫中醫師提到,對於慢性失眠症的第 5 個實用原則「當用則用,能省就省」,「當用則用」指的是當患者預期在晚上會出現失眠的時候,或是認為隔天的精神很重要,今晚需有良好睡眠的時候,在嘗試非藥物方式的前提下(比如放鬆),半個小時仍睡不著,則直接服用安眠藥,不需遲疑。

至於「能省就省」意指如果隔天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事情,會鼓勵患者儘量使用非藥物的方式來幫助睡眠。過去研究指出,在有良好的非藥物治療的輔助下,這樣的操作方式,可以確保整體的睡眠品質,不會因為「省藥」, 造成平日的睡眠品質下降。

失眠是各醫療專業最常處方鎮定安眠藥的原因,正確合宜地使用鎮靜安眠藥,是防治不當使用的最好方式。近年來大部分民眾開始於診所及藥局領藥,應針對這些接觸點制定相關預防及介入方案。從親朋好友取得鎮靜安眠藥物的常見情況,提醒未來除針對醫療院所,也應教導民眾對於處方藥正確使用及保存的知識。

失眠問題可包含單純失眠或與內外科疾病共病,常見病患因性格特質而產生對於安眠藥的依賴性。跨科醫療團隊傾向於以藥物治療方式處理失眠問題,然而除了缺乏非藥物治療優先的積極作為,亦缺乏有效的安眠藥處方開立及持續照護策略(如減藥指導),造成民眾難以及早獲得正確有效的治療方針。

跨科醫師處置不同複雜程度的失眠病患,往往面臨藥物治療效用有限、過度依賴安眠藥病患的成癮行為、難以轉介病患到精神科等困境,這有待更完善的醫療衛生政策協助醫師因應此議題,以促進跨科合作、早期關懷、診斷辨識、有效處遇等作為,持續治療各科病患的失眠問題。

※本文旨在提供醫療衛教知識,如有不適或疾病,應尋求專科醫師的診治,以免延誤病情,並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

文/孫珞軒、圖/巫俊郡

失眠世代專題系列文章一覽:
失眠世代(一):解析台灣安眠藥使用趨勢及問題
失眠世代(二):失眠診斷評估與共病的複雜性
失眠世代(三):理解失眠的藥物治療與風險
失眠世代(四):探究睡眠的運作機制與健康影響
失眠世代(五):當代科技文明造成的睡眠失調
失眠世代(六):促進睡眠的健康習慣與方法

1.參考文獻:Comparative effects of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acute and long-term management of insomnia disorder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2.參考文獻:臺灣鎮靜安眠藥不當使用之防治策略

延伸閱讀
失眠怎麼辦?研究:改變 2 個「根本問題」比吃安眠藥更有用
失眠怎麼辦?心理師教你如何改善失眠
失眠睡不好怎麼辦?發生原因症狀以及治療方式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