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是讓人警覺身體異常的第一步,但長久下來的慢性疼痛對患者造成極大困擾,甚至產生焦慮、憂鬱,經統計全球有將近 30% 人口因慢性疼痛而苦。如今國內最新研究發現,人在慢性疼痛時大腦杏仁核中央區內特定神經細胞不正常上升,給予適當的藥物治療或是抑制敏感化的神經元,可以緩解疼痛慢性化、改善負面心理狀態。
慢性疼痛為什麼引起負面情緒?
根據美國 CDC 統計指出,慢性疼痛患病率達到 10-40 %,不少醫療資源都投入在此類型的患者之中,每年花費上億的治療費用,是個重要重視的疾病問題。
只是慢性疼痛跟負面情緒到底兩者關聯性為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生命科學院長連正章院長表示:「過去已知大腦杏仁核是情感的樞紐,負責調控情緒關聯性機制,當杏仁核內某一定類型細胞的活性不正常上升(敏感化),就會導致小鼠疼痛與負面情緒行為。」
研究團隊使用小鼠,注射中性或酸性的食鹽水至小鼠的後腿肌肉作為引發慢性疼痛觀察的模型,測量小鼠對觸覺或刺痛的反應是否更敏感,再以強迫游泳實驗、社交行為實驗等,觀察小鼠焦慮、憂鬱的負面情緒症狀。
研究:抑制神經元減輕症狀與憂鬱
若使用藥物干預的方式,觀察小鼠在杏仁核和中央區「體抑素細胞」變化,發現不論是用化學基因方法,或是使用治療纖維肌痛症的藥物普瑞巴林 pregabalin,都可以抑制神經元從腦幹傳遞受傷的訊息至 CeA-SST,因此可減輕慢性疼痛與焦慮、抑鬱的症狀。
研究結果可以明確解釋為什麼慢性疼痛跟負面情緒會糾結在一起,如今這項結果也刊登在《數位生命科學期刊》(eLife),實驗結果將有機會運用在治療「纖維肌痛症」上。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內科陳世彬醫師提到:「研究中使用臨床治療纖維肌痛症的藥物,發現它可以作用在神經細胞上,代表這些藥物可以作為未來發展的新方向。」
慢性肌肉性疼痛代表性疾病如纖維肌痛症,很多病人除了疼痛外,也飽受焦慮與憂鬱的苦。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中心主任王署君指出:「痛久了心情就不好,團隊的研究結果發現大腦的杏仁核的特定神經迴路可以同時解釋症狀與治療,醫界未來在治療相關疾病有全新的方向。」慢性疼痛是一種廣泛性的疼痛,不一定是發生在特定部位或器官,也會引起焦慮或憂鬱,透過這項研究可以幫助未來在用藥或治療上更多的研發與應用。
「纖維肌痛症」吃一般止痛藥效果不佳
纖維肌痛症在神經內科中非常常見的疾病,全球約有2-4%患者罹患此病,患者會出現廣泛性的疼痛,且以女性患者居多,王署君提到:「患者還有疲倦、睡眠障礙、焦慮、憂鬱等,導致失能比例很高,且重要的是病人都不是單邊的疼痛,而是全身性的疼痛。」
目前對此疾病了解並不多,尚未釐清明確致病機轉以及哪些族群是高風險者,患者往往在各科之間徘徊,做了各式各樣檢查才發現正常,最終才被診斷為「纖維肌痛症」。王署君強調:「這類型疾病患者吃一般型止痛藥效果不好,一個慢性疼痛經過許多基本檢查找不到明確病因就要考慮此疾病。」
臨床上針對這類患者,在治療端有兩大類藥物,像是鈣離子阻斷劑能抑制神經疼痛,或是一款運用在憂鬱症的藥物,在疼痛也有治療的效果,同時陳世彬也鼓勵:「患者多做運動,像是打太極拳有實證據證實也對纖維肌痛症有效。」
現階段要直接將研究結果,直接套入臨床上還有一段努力空間要努力,主要是人類疼痛、憂鬱、焦慮主觀,難像基礎研究有客觀的指標,陳世彬補充未來也希望臨床研究建立更多像基礎研究上「客觀描述」的指標,讓科學家更清楚明瞭下一步的研究方向。
文、王芊淩/圖、黃懷賢
延伸閱讀
全球15億人患有「慢性疼痛」!美國疼痛醫學會:這8種疾病易引起
找不到原因的疼痛可能跟心理有關!「慢性疼痛」也能藉由心理層面緩解症狀
別因慢性疼痛就不動!研究:瑜伽和冥想有助減輕疼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