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流來襲小心急性「腳中風」恐截肢命危!做到這點減少截肢率

氣溫驟降讓許多心血管疾病問題加劇,除了常見的心肌梗塞、腦中風以外,血栓也可能發生任何部位,尤其是下肢「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因為好發在年長者身上,往往被誤以為是單純皮膚或是腳的問題,周邊血管科主任呼籲:「急性下肢動脈阻塞是屬於內科急症,跟心肌梗塞都需要立即處理,最好直接到急診處置。」

腳中風患者九成是因「心房顫動」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發生在下肢最為常見,高達九成都是來自「心房顫動」病患,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解釋:「最常見都是心房顫動患者平常不知道自己有此問題,第一次發現時就是以血栓表現,雖然心房顫動病患固定服用抗凝血劑,但有時候都忘記吃、劑量開太低,造成血栓的發生。」

偏偏患者不見得有病識感,沒有聯想到是心血管問題,讓病情一拖再拖,且血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會發生,不可輕忽。一般來說,「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臨床出現的症狀包括:

  • 患肢溫度降低(常感覺冰冷)
  • 麻木
  • 不良於行
  • 走路疼痛
  • 腿部潰瘍

腳中風一定要進行手術嗎?

最嚴重時肌肉組織會發生缺血性壞死,病人甚至壞疽截肢的可能,徐中和說:「臨床上有遇過年長者患者,考量年紀大不想進行侵入式手術,單打通血管藥物,這類患者幾乎一個月內都會死亡。」

主要是血管沒有流通,腳組織會慢慢壞死,雖然過程不會很快速,腳會越來越黑造成感染、發臭,壞死的毒素擴散到全身引起敗血性休克、多重器官衰竭的問題,幾乎僅有 3-4 週的存活期。即使在一般治療後,「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病人死亡率以及截肢率仍有 20-30 %。

目前國內「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發生率約 12 %, 盛行率最高在中年 45 歲以上的人居多,尤其現在台灣人口步入「高齡社會」,臨床疾病也呈現上升趨勢。徐中和強調:「醫護團隊務必搶在病人動脈血管阻塞的黃金 6- 8小時內,確定病人下肢血管阻塞位置後,緊急進行血栓清除、血管繞道等血管重建手術,才能避免造成肌肉組織永久性壞死。」

規律用藥下腳中風復發率低於3%

考量這是與時間賽跑的疾病,像是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有「24小時溶栓團隊」,一但患者被診斷後,緊急進行溶栓手術,徐中和進一步解釋:「利用微創的方式把導管送進去,用機器將血栓抽出來,如果是遠端的血栓會放置超音波震碎的管子,大概1-2天都會清除乾淨。」

徐中和多年來投入此領域的研究,以緊急導管溶栓手術後,雙管進行「機械性取栓」手術,以及「超音波震碎血栓」手術,搶救治療急性下肢動脈重度阻塞的病人,死亡率以及截肢率大幅下降到3%,臨床成果發表在今年 4 月醫學期刊「國際血管學」《International Angiology》。

若順利藉由手術清除血栓的患者,未來再復發的機率並不高,如果有規律服藥藥物約在 3% 以下,徐中和再次提醒:「有心房顫動的病人, 平常一定要規則服用抗凝血劑,以預防血栓事件的形成。」

諮詢專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周邊血管科主任徐中和

文/王芊淩、圖/巫郡俊

延伸閱讀
「腳中風」症狀常與退化疾病混淆!一大特點是周邊動脈阻塞前兆
下肢出現血栓,我該選哪種清除手術?
低溫來襲「雙腳腫脹」當心不是水腫!竟是血栓在作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