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護腺癌是台灣男性十大癌症的第5名,每年新病患大約增加4000人,雖然號稱「長壽癌症」、5年存活率達到70%以上,但因為早期的症狀幾乎「沒有」,所以當出現症狀,通常都已經晚期,治療就會變得比較棘手。
攝護腺癌的症狀,不是跟攝護腺肥大一樣嗎?
攝護腺癌如果出現症狀,的確跟攝護腺肥大一樣,會有壓迫到尿道、導致頻尿、尿不出來、小便變細或無力,當攝護腺血管破裂,也會有血尿的出現;但這些症狀的前提,是腫瘤的位置要長在「會壓迫尿道」的地方。
攝護腺長在膀胱下方,大約只有栗子大小,尿道從中通過,所以當攝護腺肥大,就會壓迫到尿道。而攝護腺的腺體緊鄰尿道那塊稱為中心區,再來銜接過渡區、最後是週邊區;大約有2/3的攝護腺腫瘤是生長在週邊區,因為沒有壓迫到尿道,所以早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到有症狀時,多半都已經轉移。
像是骨頭疼痛、背痛,可能就是攝護腺癌合併脊椎轉移,下腹痛則可能是下腹的淋巴轉移,也有人覺得體力變差、貧血,可能是攝護腺轉移到骨髓造成;但這些症狀可能被認為是骨頭退化、操勞,或是腸胃炎,結果看了腸胃科、照了腸胃鏡什麼也看不出來,直到做腹部核磁造影(MRI)才發現。
攝護腺癌怎麼診斷?
因為攝護腺癌隨著年紀增長,發生的機率也會上升,所以建議在50歲之後就要開始做攝護腺檢查。目前臨床上常用來發現攝護腺癌的做法,是檢測血液中的攝護腺特異抗原(PSA ,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濃度,如果大於4 ng/ml,可以做進一步檢測,另一個則是肛門指診。
但PSA檢測的是攝護腺病灶,包含攝護腺炎、攝護腺肥大,跟攝護腺癌之間關聯度不高,根據衛福部資料顯示,美國研究發現,PSA篩檢100名50歲以上男性,大約會有15人結果高於正常值,但其中12人會證實沒有攝護腺癌,罹患攝護腺癌的3人即使不處理,危險性也不高、不會死於攝護腺癌,所以目前美國、英國、日本、歐洲泌尿學會,都不認為PSA是防治攝護腺癌的好方法,但可以列入簡單篩檢。
而肛門指診是醫師用手指探入肛門直腸觸摸攝護腺,可以觸摸到早期的腫瘤,而且同時可以評估腫瘤大小、範圍,制定出好的處理方式;但如果腫瘤太小、或是還沒成型,就很難判斷出來。
不過每年追蹤攝護腺健康的人,可以透過攝護腺超音波做初步影像判斷,如果有懷疑,或是PSA指數偏高,就可以進一步做攝護腺磁振造影(MRI)檢查,幫助篩檢攝護腺癌。
延伸閱讀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