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國人普遍營養過剩、缺乏運動,再加上愛喝含糖飲料,又有許多人有抽菸習慣,導致心血管及周邊動脈阻塞的病患大幅增加,不僅心血管與腦血管出現阻塞,甚至連下肢的動脈也會出現阻塞的現象。
一名67歲的張先生因為右腿出現有異常抽痛,認為是因為天氣變涼導致風濕酸痛,他想透過按摩、熱敷與抹疼痛藥膏來緩解,結果到了第3天右腳開始發麻,腳底也感覺冰冷,只好在家人的陪伴下送醫院急診,結果確診為下肢動脈阻塞,因為錯過了6到8小時內的黃金治療時間,最後因為組織壞死只能被迫截肢。
下肢動脈阻塞嚴重了就是「腳中風」
張先生得的下肢動脈阻塞,就是俗稱的「腳中風」,好發於愛吸煙、年齡大於60歲、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的病人。特別是吸菸與糖尿病這兩者的危害最大,臨床統計,這兩種原因引發下肢動脈阻塞的發生率較一般人增高3到4倍,所以,飲食習慣不良,平時過量攝入高脂肪、高熱量食物,還有愛喝酒吸菸的族群,都是「腳中風」的高風險群。
下肢動脈阻塞的症狀有哪些?
下肢動脈阻塞疾病在早期時,可能只是感覺下肢經常發涼、麻木,腿部肌肉會出現痙攣,就是俗稱的腳抽筋,但這些症病並不嚴重,經常被患者忽略,或者誤以為是運動過度的下肢疲憊。
但如果缺血的狀況持續未獲改善,接下來就會因為患者在長距離行走或是運動一段時間後,出現大腿、小腿或是腳部疼痛的間歇性跛行的情形。這是因為病人在平時下肢的血液供應勉強足夠,但是在運動之後腿部組織需氧量增加,血流供應不足,即會造成跛行等症狀。
而隨著病情加重,病患後來即使只是短距離的行走也可能出現腳痛的症狀,而在平時腿部與腳部則有酸麻及疼痛感,特別是在夜間與天氣寒冷時,疼痛會更加劇烈,需要大量止痛藥才能緩解。此時腿部皮膚的顏色發生變化、沒有血色,甚至變紫或變黑,如果病情更加嚴重,則可能發生如下肢冰冷、脈搏減弱、患肢水腫或皮膚傷口久不癒合等症狀,最後嚴重到會下肢發黑、壞死,甚至合併感染,面臨截肢的命運。
下肢動脈阻塞應該做哪些檢查?
通常下肢動脈阻塞的病人,可能會合併有例如心臟冠狀動脈、大腦血管及腎動脈等其他部位的病變,因此應該接受其他系統的檢查。而針對下肢動阻塞的檢查項目包括:
1、視診:檢查如上下肢體表溫差、色差及毛髮生長情況
2、血管脈搏觸診:從足背動脈、後脛骨動脈,膕動脈到股動脈的脈搏,可以大略知道血管阻塞的部位)
3、檢查上下肢血壓的比值。
4、患部周邊血管超音波及運動量測試。
此外,更進一步的檢查則包括了血管攝影及核磁共振攝影。
下肢動脈阻塞該如何治療?
當下肢動脈阻塞到了間歇性跛行的狀況,就要開始積極進行治療,而治療方式除了服用血管擴張劑,血小板抑制劑,代謝物清除劑及前列腺素E1(PGE1)等藥物來緩解症狀之外,當病人的間歇性跛行無法以藥物改善或症狀惡化,或糖尿病罹病超過10年以上時,就應考慮採取血管氣球擴張,動脈硬塊切除,支架置放或是足背動脈繞道手術等外科手術作為。
而不管是採取哪重治療方式,手術後都有出血栓或再栓塞的可能,所以要繼續採取抗凝或抗血小板的治療。
延伸閱讀:
文/陳亦云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