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平均餘命因疫情縮短1.16年!疾病共存時代更著重非 COVID-19 的死亡

平均餘命可以了解一個國家經濟、醫療發展重要指標,但自從 COVID-19 大流行後,接連不同病毒株以及幾波流行的影響下,對於各國平均餘命造成不同影響。台大公衛陳秀熙教授提及:「台灣地區大流行是全世界唯一純系 Omicron ,平均餘命衝擊晚於其他國家,且型態可能也和其他國家不同,台灣平均餘命 2022 年才開始產生衝擊。」

平均餘命降低進而導致經濟產值降低

生產力較低的國家,通常平均壽命普遍也較低;生產力較高的國家,平均壽命也較高,弱勢國家在 2020 年和 2021 年都受到了巨大的影響,但若以整體全球的數值來看,印度和中國是決定全世界平均壽命的國家,如果在疫情之後沒有採取措施,預測到 2025 年全球的平均壽命將下降。

台灣所追求的平均餘命以日本為目標不斷努力,但到底該怎麼看待 COVID-19 與平均餘命的關聯性?陳秀熙教授解釋:「除了確診感染造成直接死亡或間接死亡,隨著進展到 Omicron 流行後,民眾仍可能因長新冠、疾病醫療照護量能不足,導致非 COVID-19 死亡仍會影響平均於命,一旦平均餘命降低也可能進而導致經濟產值降低。」

台灣各年平均餘命表現/圖片來源: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園地

平均餘命評估時,感染 COVID-1 9影響與非 COVID-19 死亡解釋,在不同時期,不同變種病毒都會有不同比例的呈現,因此在後疫情時代的台灣仍須要持續關注。

台灣平均餘命在 2022 年大流行縮短 1.16 年

由於台灣比其他國家晚進入到大流行,陳秀熙分析:「國外極少純 Omicron 感染國家,台灣提供了國際如何在此情境下進行平均餘命分析經驗,台灣在 2020年 幾乎沒有疫情發生,2019 年發生負超額現象平均餘命增加,而 2021 年在三級警戒下,雖有少數非 COVID-19 疾病發生,但平均餘命依舊高於 2019 年時期,直到 2022 年爆發 Omicron 大流行,平均餘命才受到巨大影響,據估計縮短 1.16 年,與國際經驗相符。」

若將 2022 年與 2023 年作比較,2022 年首度經過三波的大流行,所以平均餘命損失大多來自於 COVID-19,但今年主要由非 COVID-19 所貢獻,在 2023 年 1 至 6 月平均餘命損失約為 0.65 年,陳秀熙呼籲:「台灣如果不採取應對措施,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脆弱族群,將會造成更嚴重平均餘命損失。」

2022 年至 2023 年的演變,由 COVID-19 死亡轉為非 COVID-19 死亡居多,面對未來半年如何預防非 COVID-19 死亡,也應有所提前部屬並做好宣導措施,尤其癌症和慢性病是長期存在疾病, 2024年後恐會面臨更大挑戰。

此外,平均餘命也與地理位置有關聯性,從公衛分析數據中看到,宜花東地區、桃竹苗地區醫療資源較為缺乏,讓平均餘命受到很大挑戰。

2022年與2023年各縣市平均餘命/圖片來源:新冠防疫科學園地

疫情後長新冠照顧為重點

從各國經驗明顯可以看到,大流行期間造成 COVID-19 及非 COVID-19 死亡,最後都會反映在平均餘命損失上,那有什麼辦法避免平均餘命不斷下降?根據加拿大一篇新研究,發現疫情後長新冠防治對於平均餘命極大,這將成為健康照護重點。

近期運用糖尿病常規用藥 Metformin 用於防治長新冠,如今臨床第三期隨機分派臨床研究結果顯示運用 Metformin 治療下,確實可顯著較低長新冠風險達 41% ,此結果為長新冠臨床治療提供了科學支持。

2022 年後 Omicron 出現影響超過一年了,如今 XBB 進入地方流行後,讓中重症及死亡降低,台灣六月後平均餘命損失大部分來自於非 COVID-19,該怎麼減少非 COVID-19 的損害就是未來需逐漸關心的重點。

參考資料:新冠肺炎防疫科學園地

文、王芊淩/圖、巫俊郡

延伸閱讀
XBB單價疫苗最快七月底問世!未來疫苗怎麼打?
大腸癌延遲篩檢效應顯現!急診腸阻塞成長至少三成
首度扭轉長新冠治療!國衛院首度找到確診後「免疫栓塞」關鍵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