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歲的陳先生平時喜愛吃醃漬等加工食品,一年前開始出現血便情況,由於解便時沒有痛感,一直以為是內痔所造成。但長期觀察,他的血便沒有改善情形,解便次數也越來越頻繁,去醫院就診後,照大腸鏡發現直腸處有一個 3 公分的腫瘤,診斷為直腸癌第三期。
在台灣,每年大腸直腸癌發生率都在快速增長。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呂宗儒就直言,大腸直腸癌佔所有癌症發生率第二位,和死亡率第三位,其中直腸癌又佔腸癌的 30 %。
如何知道是直腸癌?還是痔瘡?
呂宗儒說,直腸癌是指在直腸內壁形成的惡性腫瘤,通常源於腸壁內的細胞變異,而痔瘡是指直腸或肛門附近腫塊,因為靜脈曲張導致靜脈壁增厚形成。不過如上例可知,兩者共同症狀為「血便」,這名 62 歲老翁就將此警訊當成痔瘡,延誤就醫。最後雖然成功切除腫瘤,但還要持續追蹤 8 年。民眾如果長期排出血便,該如何知道是什麼病症?
直腸癌血便 | 痔瘡血便 | |
血液顏色 | 鮮紅色血液(直腸內壁血管出血) | 暗紅色、有時會有咖啡渣樣 |
出血方式 | 糞便呈鮮紅色或有血絲(血液、糞便混合) | 排便後可見糞便之外血液(血液、糞便獨立) |
伴隨症狀 | 腹痛、體重減輕、疲勞、貧血、排便變化 | 肛門疼痛、灼熱感、腫塊、搔癢 |
出現頻率&持續時間 | 常見、持續出現 | 暫時性、可能幾天後消失 |
直腸癌初期無明顯症狀,好發於「這幾類人」
呂宗儒指出,許多患者被診斷出直腸癌後,都已經是第 3 、 4 期,造成直腸癌的原因能分為遺傳與飲食兩大類,直腸癌患者的一等親家屬有 2 到 4 倍的罹癌機率,而日常攝取高脂肪食物與加工肉品也會增加罹癌風險。
根據衛福部統計,有超過 90 % 的大腸直腸癌,發生在 50 歲以上的人,而近年來許多民眾飲食習慣偏油膩,嗜酒好肉,肥胖、缺乏運動、煙癮等等,使得大腸癌發生年齡更降低,呂宗儒透露,現在診間病患有越來越多 40 到 50 歲,甚至年輕者,也僅有 30 多歲!
大腸鏡檢查顯示,直腸處有 3 公分大腫瘤。
呂宗儒表示,許多人直腸癌初期無感,等到排便總覺得排不乾淨,就診後才發現有腫瘤。此圖為直腸癌第 3 期,腫瘤已經佔據直腸大部分空間。
直腸癌及早治療有高達九成以上存活率
直腸癌分成 0 到 4 期,以腫瘤侵犯腸粘膜的深度、淋巴結侵犯、以及遠端轉移來分類。0 期到 1 期並無任何症狀,第 2 期開始會產生無痛血便,也就是被很多人慣性忽略的症狀。
直到第 3 期後,腫瘤不斷刺激腸道,讓患者常常急著解便,卻總是覺得排不乾淨,而且次數越來越頻繁。第 4 期是指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身體其他器官。若患者未即時就醫診治,可能會出現便秘阻塞、骨盆疼痛以及直腸膀胱廔管,更甚者將面臨死亡風險。
呂宗儒提醒,長期有血便的民眾要多注意了,如果有上述症狀,應該立即到院檢查,根據國健署統計資料,到了第 3 期,5 年存活率已經降至 7 成,第 4 期更低於 2 成,因此及早診治越好。
文、鄭淳淳/圖、孫沛群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大腸癌防治概況
諮詢專家:台北慈濟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呂宗儒
延伸閱讀:
大腸直腸癌「不想裝人工肛門」 達文西微創手術救命也救回生活品質
年輕人罹直腸癌7成發現已晚期!別再誤把血便當痔瘡
血便是痔瘡、肛門瘻管,還是大腸癌?症狀分辨、治療、手術方式一次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