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存和台灣棋王都因它辭世!死亡率 10 年來上升 5 成 慎防轉移型攝護腺癌高致命率

根據衛福部統計, 111 年國人因攝護腺癌死亡人數有 1,830人,為 65歲以上人口主要死因之一,且較 10 年前高出近 5 成死亡率。攝護腺癌因為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常被忽略,等到被發現往往已經是第 3 、 4 期,癌細胞已經轉移、擴散到其他地方,PARP 抑制劑治療為患者提供治療選擇,提升轉移型攝護腺癌治療成效。

攝護腺癌是男性最常見的癌症之一,通常起源於攝護腺內部的小腺體中。較明顯的症狀為尿頻、尿流減弱、尿滴落、排尿總有無法排空感,而許多男性總會將這些徵兆與攝護腺肥大混淆,錯過黃金就醫期間。以下為攝護腺癌第 1 期至第 4 期症狀表現:

攝護腺癌臨床分期。

第一期病人在台灣大概僅佔10 % ,第二、三、四期跟第四期各佔30 %。如果是第一、二期發現,經過治療後,五年的存活率可達到99%,到了第三期就需要積極處理,可能採開刀加荷爾蒙治療,或是以放射線治療再開刀,存活率也能達到 95 %。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醫師表示,關鍵是癌細胞不能轉移,如果轉移後,病患在 5 年的存活率就會低於 40 %。

攝護腺癌症狀不易察覺 3 成病患初診即為癌轉移

歐宴泉補充,臨床觀察,有 6 成台灣病患確診時已經是晚期,更有 3 成以上病患初次診斷時就有癌症轉移情況出現。他也透露,多數男性顧及自尊心,不願至泌尿科檢查,再加上攝護腺癌篩檢不如其他癌症普及,導致台灣男性攝護腺癌比例較西方國家高。以下是常見的癌轉移部位:

攝護腺癌常見轉移部位及可能出現症狀。

歐宴泉補充,雖然現在健保現在有很多第 1 、 2 線藥物是能治療骨轉移, 但此類型的病患存活率非常短,可能不到半年或 1 年。根據臨床經驗,台灣被診斷出攝護腺癌約為 73 、 74 歲, 而西方國家平均年齡為 60 歲以上,由此可知 60 歲以上就是高危險族群。因此毆宴泉呼籲,男性最好在 50 多歲時就來篩檢,而也因為現代飲食精緻化,高脂肪、高膽固醇都會增加罹患機率。

後續治療是存活率高低關鍵 PARP 抑制劑治療全面啟動

由於許多人確診攝護腺癌已是晚期,後續治療也成為存活率高低關鍵,台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男性生殖科科主任黃逸修分享,過往臨床初始治療為去勢療法( ADF ),即透過手術或藥物,降低體內男性賀爾蒙濃度,但通常會在 1 到 3 年,癌細胞會產生抗性持續增長。進到後續的「轉移性去勢抗性攝護腺癌」,治療更棘手、還具高死亡率。

針對反應不佳的病患,黃逸修表示,近年有新的標靶藥物 PARP抑制劑,透過抑制聚合酶 PARP 活性,阻斷癌細胞 DNA 修復機制,導致癌細胞凋亡。他也分享一名逾 70 歲以上的病友,在 4 年前確診轉移性攝護腺癌,陸續接受了去勢療法、新一代賀爾蒙療法和化療後,病情仍持續惡化,後來安排單一 PRAP 抑制劑治療,一開始有輕微貧血,治療半年後 PSA (攝護腺特定抗原)指數下降,也無觀察到其他副作用,為 PARP 抑制劑治療成功案例。

不過黃逸修提醒,考量個體攝護腺癌發展不確定性,還是會建議病友進行基因檢測,若為 BRCA 突變基因者可單獨接受 PRAP 抑制劑治療。他也再次強調,若男性朋友出現尿流變細、尿不乾淨、尿急、尿流斷續,就要盡快就醫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提高存活率。

文、鄭淳淳/圖、孫沛群

諮詢專家:童綜合醫院研發創新中心院長歐宴泉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泌尿部男性生殖科科主任黃逸修

延伸閱讀:
「攝護腺肥大」跟「攝護腺癌」有關係嗎?早期症狀確實很相似
攝護腺癌年增 4000 人,醫提醒:健檢 PSA 數值大於 10,半數會得病
8成攝護腺癌都可以在轉移前發現!4種治療方式應該這樣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