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少症只能靠運動恢復?中醫師建議喝 1 物、按 3 穴道幫助保健

肌少症」是老年失能的兇手!人體的肌肉質量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使得肌力或生理機能減退,並伴隨體能狀態和生活質量低弱的老年綜合症。如何預防肌少症的發生,除了運動,還可以做什麼?原來中醫也能有所助益!

中醫師莊可鈞表示,年過 40,肌肉量會以每 10 年減少 8%的速度流失;70 歲後則以每 10 年減少 15%的速度加速流失。雖然肌肉量減少是年齡增長必經過程,但流失的程度與速度因人而異。

肌少症對健康想與症狀

造成肌肉流失最主要原因,除了老化,也可能是慢性病引起,如心臟病、關節炎、糖尿病、腎臟功能惡化等,其中有 8 成起因為後者。隨著病情進展,會影響患者肌力和平衡,增加跌倒、骨折的風險,影響日常活動及降低生活品質。

莊可鈞指出,肌少症的臨床表現,最常見為虛弱、四肢纖細無力、步行困難、步態遲緩、容易跌倒等。通常西醫治療是採用肌力訓練、增加肌肉強度,以及補充蛋白質。

中醫看肌少,痿弱無力運動

莊可鈞提到,肌少症在中醫稱作「肉痿」、「脾痿」,痿證指局部或肢體肌肉萎縮,肢體痿廢不用。痿證首見於《黃帝內經・素問》:「痿謂痿弱,無力以運動」;《政治要訣・雜病》:「痿者,手足痿軟而無力,百節緩縱而不收也」。

她進一步說明,肌肉的生長發育和機能運作與脾的運化功能有關,「脾胃虛弱」是老年肌少症主要病因。中醫認為,脾「主運化」、「主肌肉四肢」,為氣血生化之源、後天之本,脾氣健旺則肌肉豐滿有力,脾氣虛弱則肌肉萎縮無力。

此外,腎為先天之本,肌少症患者中常見脾胃虛弱,同時兼有腎氣虛的表現。《壽世保元》:「元氣者,腎間動氣也,右腎為命門,精神之所合,愛惜保重,則榮衛周流,神氣充足。」

預防肌少喝 1 飲品、壓 3 穴位

所以脾腎虧虛、氣血虛弱、肌肉失養,是老年肌少症的主要病機。莊可鈞強調,中醫常使用健脾益氣及補腎填精的處方,如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參苓白朮散、右歸丸等。也可在家自製養身茶飲調理脾胃、增強肌力,也可按壓 3 穴位,補氣血、養脾胃,激發身體動力。

四君養身茶

  • 材料:黨參 10g、茯苓 10g、白朮 5g、炙甘草 5g
  • 作法:將藥材洗淨後,加入 500ml 熱水浸泡 10 分鐘即可飲用
  • 功效:黨參、茯苓、白朮、炙甘草均能健脾益氣。若有痰,可加入陳皮、半夏成為六君子湯。

按壓 3 穴位

足三里穴

  • 位置:在膝蓋骨外側下方凹陷處,往下四指處
  • 功效:具有調理脾胃,化濕消滯,扶正培元的功效,屬於足陽明胃經的合穴。中醫認為「治痿獨取陽明」,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多氣多血,是人體營衛氣血的來源,故肌少症首重陽明經的穴位。

太溪穴

  • 位置: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 功效:足少陰腎經的原穴,具有提高腎功能的作用。中醫認為經絡如果暢通無阻,氣血得以順利運行全身,則肌肉組織及臟腑都可獲得滋養,身體便不產生病痛。腎為先天之本,按壓太溪穴可激發身體的原動力。

三陰交穴

  • 位置:足內踝,再向上約 3 寸處
  • 功效:為足太陰脾經的穴位,是腎經、肝經、脾經三條經脈的交點,對於調理人體的肝、脾、腎有明顯效果,氣血虛弱時能夠補充血氣。此穴可補脾土,促進脾造血,在婦科、泌尿系統、消化系統上也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諮詢專家:頤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 莊可鈞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延伸閱讀:
吃的越養生越容易肌少症?營養師教預防肌肉流失的飲食策略
看出肌少症不用尺!透過 1 物就能精準評估腿部肌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