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腸道細菌好處多!研究:可減少肝硬化合併肌少症及併發症

台灣為慢性 B 型及 C 型肝炎好發國家,罹患肝硬化的病人多,且臨床經常合併「肌少症」,住院風險及死亡率也比一般的肝硬化病人較高。然而專家研究發現,如果可以改變腸道細菌,就能減少併發症。

台北榮總內科部胃腸肝膽科醫師李癸汌表示,人類的腸道系統內共生著數以兆計的細菌,這些腸道細菌若是出現生態失衡,往往會造成腸道屏障的功能出現問題。

一旦腸道裡的細菌和細菌毒素就比較跑到血液中,順著血流進入肝臟而誘發肝硬化的病人產生併發症,而近期的醫學研究也發現,腸道的細菌也會影響人體肌肉的質量和功能,也可能與老年人的肌少症有關。

肝硬化與肌少症腸道菌叢

由台北榮總副院長侯明志領導的肝硬化及門脈高壓團隊,自 107 年開始進行肝硬化病人的腸道細菌與營養、肌肉狀態,對於肝硬化併發症相關性的前瞻性研究。

結果顯示,擁有正常肌肉的肝硬化病人和罹患肌少症的病人,兩者的腸道細菌組成有顯著的差異,合併肌少症的肝硬化患者,其糞便中「戴阿利斯特桿菌(Dialister)」、「第二型瘤胃菌(Ruminococcus 2)」以及「大真杆菌(Anaerostipes)」的細菌量都顯著地比較少。

併發症和感染後容易住院

腸道細菌的缺乏可能會引發胺基酸合成功能下降,進而與肝硬化病人血液中的胺基酸不足有關,而糞便中同時缺乏第二型瘤胃菌以及大真杆菌的肝硬化病患,在一年內有較高的機率發生各項併發症和感染症,同時也比較容易住院;而糞便中富含此二類細菌的病人,則可有效地減低一年內發生併發症的機率。

此研究成果相當具有臨床應用的潛力,期能藉由改變肝硬化病人的腸道細菌,減少肌少症的發生,進而減少併發症,並增進病人的預後,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知名肝病期刊《JHEP Reports》。

李癸汌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

文/謝承恩 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