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的腦中風會使人肢體癱瘓,因為無法自主行動的關係,一旦發生,需要家屬的照顧與陪伴,才有機會漸漸好轉,但過程會讓整個家庭非常辛苦。因此除了觀察是否有中風前兆,醫師呼籲應該從前端 8 大危險因子做預防,而民眾也可以透過 8 個問答來了解自己的中風風險。
身為中風病友的李先生本身是牙醫師,平常因為忙碌而沒有時間運動,又因看診數多而操勞過度,偶爾還會遇到失眠問題。後來李先生的太太發現,丈夫常常跌倒,筷子也拿不住,甚至整個右肩膀都是僵硬無法擺動,便有了中風的猜測,所幸透過及早發現與治療,並改善生活習慣和積極手腳活動,李先生已重新恢復執業,現在能走也能跑。
嚴重腦中風很難完全恢復,預防更勝於治療
然而,腦血管疾病一直是國人 10 大死因的前 5 名,且依中央健康保險署 2021 年全民健保統計資料顯示,全國腦血管疾病的就醫人數達 43.7 萬人。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慢性病防治組科長鍾遠芳指出,每年有 1.2 萬人因此死亡,換算下來,每 42 分鐘就有一人逝世。
俗稱的腦中風是腦血管堵塞(腦梗塞)和腦血管破裂的總稱,大多以突然或急性的症狀發生,是導致成人失能的疾病,也會影響到整個家庭經濟與運作。三軍總醫院神經科部部主任周中興說明,台灣腦中風的每年發生人數約 3 至 5 萬人,一旦腦受損,就很難百分之百恢復,不像其他器官衰竭有機會置換。因此針對腦中風,絕對是預防勝於治療,且高達 90% 的中風是可以防範的。
8 個自我問答,檢視自己中風風險多高
每一個健康行為都可降低中風的風險,民眾應對中風預防的認知及行動採取積極態度。雙和醫院神經內科主任陳龍指出,腦中風常見 8 大危險因子,包含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心房顫動、運動量不足、肥胖、吸菸及家族史。若擔心自己是否有中風風險,可以透過以下 8 個問答來了解。
- 平時有無運動規律的習慣(即每周運動時間少於 150 分鐘)?
- 有沒有吸菸習慣?
- 是否體重過重(BMI 大於 24;男性腰圍大於 90 公分、女性腰圍大於 80 公分)?
- 是否每次量血壓都偏高(血壓超過 140/90 mmHg)?
- 是否飲食部均造成高血脂(壞膽固醇大於等於 160mg/dl)?
- 是否有糖尿病史(空腹血糖大於 126 mg/dl)?
- 是否有腦中風家族史?若直系親屬有腦中風病史,自身罹患率也會較高。
- 是否有心房顫動問題?若有心房顫動問題,中風機率會比一般人高出 5 倍。
周中興建議,若以上問題中超過 3 個答案為是,或包含沒有運動習慣,就可能要小心腦中風悄悄找上門。上述的危險因子,除了家族史無法改變外,其他都是可以控管的,因此早期發現自己的風險,就越高機率避免中風的發生。
改善生活習慣才是治療關鍵,否則也可能再次中風
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神經科部主治醫師蘇慧真發現,三高可用藥物控制,但病人反而較常忽略或無法徹底執行戒菸和規律運動等健康生活習慣,日後仍可能導致更嚴重的血管狹窄,甚至再次中風。過去就曾收治過一名案例,雖有持續注意血壓,但抽煙習慣不變,導致治療 5 年下來,腦血管數越來越少,再次中風的機率更是增高。
另外,蘇慧真也提醒,病人與家屬的飲食或生活習慣相似,除有家族史外,家屬更應注意自身的健康狀況,才能降低自己因同樣危險因子而導致中風的風險。因此陪病家屬對於疾病的掌握度高,也能預防甚至避免日後造成嚴重失能卻不知所措的情形。
周中興則建議,病人與陪病家屬可於看診前把目前出現的健康問題記下來問醫師,如造成疾病的危險因子、疾病階段、用藥、檢查等,以便與醫護人員討論、溝通,讓醫護人員與病人及家屬皆能完整掌握病人的健康狀態。
文/陳韋彤 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超高齡社會來臨,台灣長照困境如何解?長照醫學推手劉伯恩提供解方
幽門桿菌不只致胃癌、胃潰傷!研究證實與代謝症候群也有關,醫建議 5 族群可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