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溫轉涼易感冒!中醫師推薦用 3 方法暖身保健防感冒

氣象署指出,受鋒面及華南雲雨區東移影響,今天全台有雨,明天(5 日)起到周四(7 日)東北季風增強,北台灣轉涼。周三午後漸轉乾,深夜輻射冷卻發威,苗栗以北空曠處留意 10 度以下低溫。

中醫師賴睿昕表示,此時,保暖很重要!《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說:「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就建議要注意保暖,別讓天氣的寒氣把身體的陽氣帶走。這時,善用中醫「暖身、暖足、暖胃」的觀念,暖暖的健康過冬吧!

身暖了,健康就來了!

中醫師魏子善建議,有陽光的日子,則應該要多曬太陽暖身。可以挑選在早上 6〜10 點來進行,此時的紅外線可以讓人體溫熱起來,有助於血液循環與新陳代謝。

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童曉翔表示,「頭為諸陽之會」,人頭部的表面覆蓋了很多微血管,所以,在中醫冬季養生理論中,首先要注意頭部保暖,可以藉由戴耳罩或毛帽來保護頭部。

《黃帝內經》中說到:「冬三月,此謂閉藏,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人的身體是個小天地,在不同的季節,配合不同的作息與保養,可以讓身體處於一個適合當下季節的狀態,減少疾病的產生。

魏子善提醒,春夏不適合太早睡,冬天不適合太早起床。早睡是指不要在晚上 9 點之前,也不宜過晚,避免超過 11 點;太早起床是指不要早於 5 點,但不超過 7 點。因為冬天清晨溫度較低,出門接觸冷空氣後,易增加心血管風險。

中醫師許芳綺建議,可用吹風機吹湧泉穴與大椎穴保暖;平時可在有溫暖陽光的時候進行緩和運動,例如:散步、瑜珈、太極拳及八段錦等,讓陽光照拂在後頸大椎穴與後上背,養護自身陽氣。

足暖了,循環就加分!

魏子善提到,也應做好足部保溫,在室內記得穿上襪子或拖鞋,避免雙腳直接接觸冰涼的地板。另外,適時地進行足浴,也能幫助補充陽氣。

泡足浴重點小提醒!

  • 溫度:以 42 度左右為宜
  • 高度:要泡到腳踝 3 吋以上,如果腳桶盆夠深,則可以增加水量到小腿肚。
  • 藥材:可以使用溫熱去濕的中藥,如艾草、乾薑、獨活、牛膝等,搭配活血的紅花、丹參。
  • 時間:泡腳的時間以 15 分鐘左右為佳,可微微發汗,但如果流汗過多或感覺虛弱要立刻停止。

胃暖了,全身就暖了!

許多人都以為冬天吃麻辣鍋,可以暖身,童曉翔強調,暖身不代表要吃過油、刺激性食物,反而會讓身體燥熱、火氣過多,導致口氣不佳、口舌生瘡。可挑選當季食材、原型食物做食補,是食療較佳的選擇。

許芳綺說,若要冬季進補則建議經由專業中醫師根據體質來開立適合的藥材,由於現代人的營養往往過剩,不一定需要當歸羊肉湯、十全大補湯、八珍湯來大補氣血。而當感冒、皮膚發炎紅腫搔癢、生理期的時候也是不建議進補的。

賴睿昕建議,溫補不可一味的服用溫熱之品,這樣會熱盛傷陰,可食用排骨,有溫中、益氣、補精、填髓之功;同時也可選擇當季食材,如蘿蔔,有滋陰和陽之效。她特別推薦 2 食譜,相當適合小雪時用來養生。

藥膳菜頭排骨湯

  • 藥材:杜仲 3 錢、洋蔘 3 錢、巴戟天 3 錢、續斷 3 錢、製何首烏 3 錢、大棗 1 兩、茯苓 3 錢、枸杞子 3 錢、黃精 3 錢
  • 食材:白蘿蔔 600g、排骨 1 斤、大蒜 2 粒、生薑 5 片、胡椒粒少許、米酒 1 碗。
  • 作法:
    1.排骨洗淨,與冷水一起放入鍋中煮至沸騰,滾煮約 15 分鐘。任由血水滲出、湯汁混濁,血水如果結泡成塊且吸收雜質,任其沾附於鍋壁,湯汁漸漸就會變得清澈。
    2.另取一空鍋,將步驟 1 的排骨撈出、高湯過濾,再加入白蘿蔔與藥材 (洗淨),再繼續中火煮至沸騰。
    3.大蒜切末、生薑切片,與胡椒粒、米酒起丟入鍋中,轉小小火燉 10 分鐘。
  • 功效:杜仲、巴戟天、續斷、黃精補肝腎,強筋骨,緩和腰膝不適;洋蔘可滋養胃肺之陰,消火生津;製何首烏潤腸通便,可使頭髮顏色變深,抗衰老。

黃耆枸杞養身茶

  • 材料:黃耆 15 克、枸杞 10 克、紅茶 3 克
  • 作法:將黃耆、枸杞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煮約 15 分鐘。放入紅茶,繼續煮約 5 分鐘即可飲用。
  • 功效:黃耆味甘性平,有補氣生陽、調和脾胃、潤肺生津的功效;枸杞補肝腎,益精血,明目,搭配紅茶可暖身生陽、預防感冒。

諮詢專家:中醫師 賴睿昕中醫師 魏子善花蓮慈濟醫院中醫部醫師 童曉翔中醫師 許芳綺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延伸閱讀:
小雪節氣吃什麼?搭配當季「紅嘴綠鸚哥」 護眼又護心!
小雪養生怎麼做?中醫籲:家中常備 1 食材就能驅寒暖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