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癌症研究新突破!建立「國家級資料分析」提升研究量能

如何攻克癌症成了現代醫學重點的一環,且癌症致病因素複雜,與環境、種族、地域息息相關,國外的研究成果未必適用於國內,衛福部投入更多資源於國內本土癌症研究,針對臺灣重要或特有癌症的早期預防、篩檢、診斷及治療進行分析,為了讓未來資源更加整合,國衛院癌症研究所所長劉柯俊表示:「未來第五期計畫期待能成立『國家資料中心』,將人體生物資料庫、健保署資料、癌登資料都進行整合。」

癌症在國人十大疾病死因中超過 40 年位居第一,雖然治療日新月異不再是絕症,但民眾仍聞之色變。在後疫情後的時代,該如何重新調腳步應對難纏腫瘤,國內多位醫界專家持續努力中。衛福部今日舉辦「新冠肺炎後疫情時代的癌症治療-新策略與新科技」,公布多項卓越癌症研究。

降低肝癌風險新方法

國內肝癌死亡率長年居高不下,深入探討台灣人兩大致病原因:「慢性肝炎」及「脂肪肝」。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吳俊穎副院長表示:「此研究有 8 家醫學中心共同參與,研究發現抗病毒藥物治療、低劑量阿斯匹靈的使用,皆對慢性肝炎患者能顯著降低肝癌發生風險。」

該如何運用於臨床?吳俊穎說:「阿斯匹靈是一個安全常用的老藥,但並非完全沒有副作用,仍建議針對高風險的病人使用較為安全。此外研究中,也確實發現『脂肪肝』與特殊基因有關,與 B 型肝炎對於肝癌的發生風險有複雜交互影響。」研究成果更發表於國際頂尖醫學期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校長吳俊穎分享肝癌最新研究成果/圖:王芊淩

不只是專精於肝癌研究,在迎合生成式 AI 的浪潮下,醫界也將其功能運用在臨床上,吳俊穎分享:「開始研發訓練 Chat GPT 來回答病人的問題,有時候家屬對疾病有很多疑問,但醫師過於忙碌無法一一解答,若能先透過 AI 回應問題,之後再與醫師聚焦於關鍵的問題點討論,加速臨床效益。」

針對這樣的形式,已經與國內 7 個醫學中心共同進行研究,同時為確保內容正確性,也會經由壓力測試、同時 AI 檢視,期許能對醫療界產生新的幫助。

肺癌早期篩檢新計畫!針對非吸菸族群進行 LDCT 

民眾普遍認為肺癌是抽菸才會!台大醫院內科楊泮池院士直言:「這是錯誤的觀念,在台灣的肺癌患者中竟有三分之二沒有抽菸,因此開始進行『臺灣不吸菸肺癌的篩檢及整合研究』」。

計畫 12011 位受試者中,第一年進行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檢查的肺癌陽性率達 17.4%,經進一步檢查確診 318 位肺癌患者中,有 96.5% 為第零期或第一期。研究對象中約一半有肺癌家族史,一等親內罹患肺癌人數越多、母親或手足為肺癌患者,罹患肺癌發生風險越高。

研究成果成為推動肺癌早期偵測計畫的重要科學實證依據,促使國內成為全球第一個針對具肺癌家族史的民眾提供 LDCT 肺癌篩檢服務的國家。

癌症資料整整!攜手共創癌症防治

過往研究進行時,各自研究單位及醫院進行追蹤,但許多資料便僅使用一次,為了讓國內癌症研究能所突破,國衛院成功建置「癌症研究資訊共享網站」,劉柯俊表示:「衛福部希望研究資料可以收集起來分享,從這次共有 17 個整合型癌症計畫,先了解需要收什麼樣的病人及資料,共同納入資料庫當中。」

當未來有其他研究者需要時,能夠提出申請使用相關資料,除了收集之外會請參與的民眾要簽數人體生物資料使用同意書,根據現在統計,民眾願意簽署的比例超過 90%,對於未來國內要進行本土癌症研究有很大的益處。 

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劉柯俊所長分享癌症研究資訊共享平台計畫/圖:王芊淩

加上國衛院現在也有執行「人體生物資料庫」,納入全台 34 家醫院的資料,同時來有國內健保資料庫、癌登資料等,未來為了讓資訊能夠有效共享,劉柯俊說明:「國衛院癌症第五期計畫中,討論建置國家級資料分析中心,進行相關統合使用,將相關資料進行串接。」

此外,因應有些疾病患者數較少,有時候研究收案數不夠,在新的資源資料整合下,能做到更好的運用,國衛院同時促進各團隊合作,劉柯俊舉例,像長庚與台大血癌團隊這次有充分的合作,溝通討論下互相收案,甚至彼此驗證,達到很好的互信,加速了國內癌症研究的推進。

白血病實現個人精準治療提升治癒率

運用基因體技術分析患者「基因變異」,並選擇標靶治療標,成功實現白血病也能個人化治療。在衛福部癌症計畫支持下,目前全國 70%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ALL)病童可獲得精確分子診斷及微量殘存疾病檢測,讓患者存活率達到八成。進入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停藥(CML-TFR)之患者,經過 2 年追蹤期,仍高達 89% 維持緩解,此成果將有效減輕健保財政負擔。

文、圖/王芊淩

延伸閱讀
遠離癌症就靠飲食!美國權威癌症中心推薦 8 大最佳防癌食物
國衛院報告出爐 NO2超過PM2.5成為最毒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