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弘儀自曝健康亮紅燈!冠狀動脈硬化靠 1 習慣了解狀況、1 方法降低心血管風險

64 歲資深媒體人鄭弘儀,去年(2023)曾因體力不堪負荷暫別節目《鄭知道了》,直到年底才正式回歸節目。近日,他在所主持的《新聞挖挖哇》中,透露健康檢查時發現冠狀動脈阻塞,當時動脈血管狹窄已達 69%。

他十分擔心會有心肌梗塞風險,所幸醫師後來判斷還不需要裝支架、心肌灌住掃描,僅靠藥物治療即可。原本壞膽固醇數值來到 166,吃藥 2 個月後回診,已下降至 85,總膽固醇也從原先的 236 降到 147。

鄭弘儀透露,自己在外出包中都會準備保命藥「舌下含片」,如果發生心絞痛時可以趕快含一片,好爭取多點時間就醫。他特別提醒大家,一定要做健康檢查,才會知道健康哪裡有問題。

心血管疾病激增竟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

根據衛生福利部 111 年死因統計結果,國內十大死因中的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這 4 種疾病直接或間接與動脈粥狀硬化有關。近 10 年來,台灣心血管疾病人數持續增加,高達 79% 源於動脈粥狀硬化。

動脈粥樣硬化是因為血脂累積使得內膜增厚,在血管中形成粥狀斑塊,讓血管變得硬化、狹窄,甚至可能出現阻塞現象。當粥狀動脈硬化發生在供應心臟的冠狀動脈時,可能導致心絞痛、心肌梗塞、猝死等致命疾病。

美國心臟學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直指,抽菸、高血壓和高膽固醇對於破壞血管壁、產生血栓的影響非常明確。顯示動脈粥狀硬化的發生與高血壓、高血脂脫不了關係!

動脈粥狀硬化與壞膽固醇息息相關

成大醫院內科部部主任劉秉彥指出,高血脂患者罹患心臟疾病的風險為健康人的 3 倍,而主要原因就是「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壞膽固醇 , LDL-C)過多,黏在血管壁上,造成血管越來越狹窄,可以通過的血液變少。

患者除了體力變差、頭暈嗜睡等,血管堵塞機率也會隨之增加,且「堵哪裡,壞哪裡」。若堵塞在心臟血管,會引起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在腦內,會造成腦中風;出現在周邊動脈,則會造成周邊血管阻塞等。

動脈粥樣硬化該做哪些檢查

聯安診所心臟內科主任施奕仲表示,想要知道自己是否有動脈粥樣硬化問題,提前透過健康檢查了解,才能避開急性心血管風險。可在進行健康檢查時進行以下 3 項檢查,完整評估心血管狀況。

  1. 血液檢驗:可了解心臟冠狀動脈相關疾病各個風險因子的數值,像是
    並評估脂蛋白型態、血管是否有異常發炎等的狀況。
  2. 頸動脈超音波:了解供應腦部血流的頸動脈群有無動脈粥狀硬化斑塊或血管狹窄等異常。
  3. 動脈硬化儀:藉由脈動波流速檢測血管硬化程度,了解血管因缺乏彈性而爆裂的風險。

除了基本檢查,施奕仲提醒,可根據實際狀況、需求,進一步做像是攜帶式 24 小時、72 小時甚至 7 天的心電圖監測、動脈粥狀硬化進展分析、脂蛋白亞型分析等更全面的檢測,提早找出問題,即早治療。

若需要確切診斷,則要進行冠狀動脈血管攝影術,即是心導管檢查。局部麻醉後,經由腹股溝的股動脈或是手臂的橈動脈將導管伸到冠狀動脈內;再注射顯影劑並將冠狀動脈血流拍攝成連續影像,確認病灶位置及血管狹窄程度。

動脈粥狀硬化如何預防心血管疾病

劉秉彥提醒,血脂越高發生動脈粥狀硬化的比例越高,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越高。每年定期篩檢,了解自身血脂數值,並依據醫師建議控制血脂,是避免心血管疾病發生的關鍵。現已有多元治療選擇,可協助民眾降低壞膽固醇,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

  • 一般民眾:控制於 130 mg/dL 以下
  • 糖友、腎友:控制於 100 mg/dL 以下
  • 發生過心血管事件的高風險族群:控制於 70 mg/dL
  • 反覆發生心血管事件的超高風險族群:控制於 55 mg/dL 以下

施奕仲強調,想要保養心血管,除了從飲食著手外,適量(時間/頻率)且適切(強度)的運動,是維護心血管健康的不二法門。別忘了規律做有氧運動,有助於提升心臟效能,也能降低心臟負擔。

諮詢專家:成大醫院內科部部主任 劉秉彥聯安診所心臟內科主任 施奕仲

文 / 黃慧玫、圖 / 黃懷賢

延伸閱讀:
動脈也會隨年紀老化?心臟權威詳解三種常見動脈硬化病變
動脈硬化後還能逆轉嗎?美國研究:1項運動天天做,失智風險都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