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緊張就跑廁所,小心可能是腸胃正在鬧「脾氣」!腸躁症(大腸激躁症),是一種腸胃功能性障礙,台灣估計有數百萬人為此所苦,醫師表示,患者因長期出現腹痛、腹脹、腹瀉、便秘等症狀,嚴重影響身心及生活品質。
腸躁症是一種文明病,根據統計,全台約有2成的人曾經罹患此疾病,由於飲食及生活型態的改變,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 蔡翔霖表示,近年因腸躁症求診的患者會越來越多,特別是年輕族群特別容易罹患此疾病。
腸躁症與一般拉肚子有何不同?
蔡翔霖表示,吃完東西馬上拉肚子跟吃的食物有關,像吃比較油膩的食物,就會馬上跑廁所,油膩食物會讓腸胃道收縮更快。腸躁症的人吃完東西後,也會馬上跑廁所。最大的不同是,一般人想上廁所可以忍,但腸躁症的人根本無法忍,情況嚴重的人,下午要出門,中午根本不敢吃,擔心拉肚子找不到廁所。
腸躁症主要特徵是腹痛、腹脹、腹瀉、便秘,蔡翔霖解釋,這些症狀會交替出現。常出現在50歲以下青壯年族群,女性又比男性更為常見,確切的成因目前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腸躁症的症狀因人而異,但最常見的包括:
- 腹痛:通常與排便有關,排便後可能會得到緩解。
- 腹脹:由於氣體累積或腸道運動異常導致。
- 排便習慣的改變:可能出現腹瀉、便秘,或兩者交替。
- 糞便特徵的改變:可能變得較稀、較硬,或形狀異常。
- 排便不完全的感覺:排便後仍感到不舒服。
- 排氣過多:由於腸道氣體累積。
除了上述症狀還可能出現疲倦及焦慮、抑鬱等症狀。
為什麼會引起腸躁症?
腸躁症的確切成因尚不完全清楚,但可能與幾個因素有關:
腸道運動異常:腸道的肌肉收縮過度或不足,導致排便問題。
腸道神經敏感性:腸道對壓力和刺激的反應過度。
腸道菌群失調:腸道內細菌的平衡改變。
飲食和生活方式:高脂肪、高糖、低纖維的飲食,以及缺乏運動可能增加腸躁症風險。
精神壓力:焦慮、抑鬱等情緒可能加劇症狀。
你是腸躁症候選人嗎? 根據羅馬準則第四版(Rome IV criteria)的標準,若有下列情況,可能是大腸激躁症: 過去3個月有反覆性的腹痛,平均至少每周有1天發作,且腹痛伴隨著下面3點中至少2點: □ 腹痛發生跟排便行為有關 □ 排便的次數改變 □ 排便的型態改變
低腹敏飲食可改善腸躁症?
蔡翔霖說,腸躁症通常不會致命,主要是影響生活品質,因此未必需要治療。例如,有人到了新環境就想要先找廁所,工作壓力大就會拉肚子,可能也是腸躁症,但未必造成生活上很大的困擾,因此不需要特別診斷或治療,通常會建議以非藥物治療為優先。
近年國外研究發現,低腹敏飲食(Low FODMAP)確實能改善大腸激躁症的症狀,引發腸胃科醫學界的關注。蔡翔霖強調,低腹敏飲食就是避免吃容易產氣的食物,進而減輕腸躁症腹痛、腹瀉的症狀。
他解釋「FODMAP」是指一群「在腸道發酵的短鏈碳水化合物」,這一群特定的碳水化合物在小腸道無法被消化或被吸收,因此滯留在腸道中會發酵產氣,或是會造成過多的水分移動到腸道中,造成脹氣、腹痛、腹瀉、痙孿等症狀。低FODMAP的飲食有以下項目:
- 全榖雜糧類:白米、糙米、蕎麥、小米、綠豆、藜麥、無麩質穀 物、馬鈴薯、南瓜、地瓜
- 蔬菜類:竹筍、豆芽菜、小白菜、紅蘿蔔、芹菜、櫛瓜、黃瓜、茄子、青椒、紅甜椒、青蔥(蔥綠)、大蕃茄、白蘿蔔、生菜
- 水果類:藍莓、哈密瓜、葡萄、香瓜、奇異果、檸檬、橘子、鳳梨、草莓、木瓜
- 豆魚蛋肉類:牛肉、雞、羊肉 、豬肉、魚、蛋
- 乳品類或堅果飲:杏仁奶、椰奶、無乳糖牛奶、米漿、起司
腸道不激動 少吃這類食物
「飲食對腸躁症者患者影響很大,」蔡翔霖建議有此困擾的民眾最好少吃精緻糕點、鹹味小吃、蛋糕、餅乾、甜味飲料、薯片、薄脆餅乾等,易引發腸躁症症狀的食物,避免腸道作怪。此外,國外有研究指出,喜歡喝咖啡、吃甜點及含糖飲料的人,比較容易被腸躁症找上。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