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議員許家蓓幾個月前發現罹患子宮內膜癌,病況惡化擴散至骨頭,積極接受化療後恢復狀況不錯,沒想到上週開始病情急轉直下,今(18)日清晨病逝,享年48歲。醫師表示,子宮內膜癌及早發現和治療,治癒率相當高;若疾病已擴散到子宮以外的地方,預後非常差
子宮內膜癌為子宮體癌中最常見的一種癌症類型,每年新診斷子宮體癌個案中有超過9成以上為子宮內膜癌。根據衛福部癌症登記報告統計,近年子宮內膜癌的發生率逐年上升,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
子宮壁是由 3 層組織所構成,最內層稱子宮內膜。當女性到了生育年齡,子宮內膜每個月就會增厚一次準備讓胚胎著床。如果沒有懷孕,增厚的子宮內膜就會剝落,形成月經。
子宮內膜癌會出現哪些症狀?
高雄長庚婦產部部主任林浩表示,子宮內膜癌是指從子宮最內層所長出來的惡性腫瘤。當子宮內膜癌不斷的蔓延,它會先侵犯週邊的器官,最後沿著血流或淋巴管跑到身體其他地方如肺臟、肝臟、及骨骼。
子宮內膜癌最常發生在停經前後,常見的異常症狀包括:
停經後出血
- 經期不規則
- 經血變多
- 持續性陰道出血或紅色分泌物
- 貧血、倦怠
- 下腹疼痛
這些症狀除了與服用含賀爾蒙成分藥品或保健品有關之外,有可能是子宮頸癌或子宮內膜癌的徵兆。
誰是子宮內膜癌的高危險群?
至於為何會發生子宮內膜癌?林浩表示,過去數10年,醫學研究者不斷嘗試去找出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子宮內膜癌,到底如何去預防?到目前為止,雖然無法了解確切的致病原因,但至少知道這個病不會傳染,也不是因為外傷所致。
林浩指出,從病患族群的研究發現,有一些因子常常在病患的身上找到,以下就是這些危險因子:
年齡:大部分的患者年齡都超過50歲。
子宮內膜增生:曾有子宮內膜增生的婦女,有較高的機率得到子宮內膜癌。
不當的雌激素補充:長期的雌激素補充卻無合併黃體素,會增加得到子宮內膜癌的危險。因此更年期的婦女在接受荷爾蒙療法時,必須經過合格的婦產科醫師開立處方才可靠。
肥胖:肥胖的女性較容易得到子宮內膜癌,因為脂防會把體內的荷爾蒙全部轉換成雌激素的型態,雌激素過多就容易得到子宮內膜癌。
糖尿病及高血壓:一些研究發現糖尿病及高血壓的患者較容易得到子宮內膜癌。因為這些患者一般都很胖,所以到底是糖尿病及高血壓本身還是肥胖才是危險因子,目前不得而知。
其他癌症:婦女如曾患有大腸癌、直腸癌、乳癌,有較高的危險得到子宮內膜癌。
泰莫芬Tamoxifen:「泰莫芬」是用來治療乳癌的一種口服藥物,但它對子宮內膜卻有刺激的作用,長期服用會增加子宮內膜癌的風險。婦女在服用「泰莫芬」時,必須注意可能的子宮內膜癌症狀。
種族:白種人比黃種人及黑人容易得到子宮內膜癌。
其他一些跟雌激素有關的危險因子:如沒有生育的婦女、太晚停經、無排卵的月經週期、長期使用促進排卵藥物等。
子宮內膜癌怎麼治療?
子宮內膜癌分為四期,若早期診斷治癒率很高,第一期患者幾乎全數可以痊癒。目前治療以手術為主,對於有轉移的子宮內膜癌,或手術後有轉移疑慮的,則會追加放射線或抗癌藥物,仍然有很高的治癒率。
但晚期、復發、不能手術切除、年輕、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可考慮荷爾蒙治療,醫師會給予病人抗雌激素、孕激素等人工激素或藥物去調整病人體內的激素。
子宮內膜癌如何預防?
研究發現,體脂肪會增加血液中的胰島素及荷爾蒙,誘發癌症細胞成長,因此控制體重以及規律的運動能幫助調節體內荷爾蒙、加強免疫力,因而可降低罹患癌症的風險。美國癌症研究所(AICR)提供預防子宮內膜癌的方法:
多吃蔬菜:選擇非澱粉類的蔬菜。如番茄、綠色蔬菜、辣椒及胡蘿蔔。
多吃全穀類食物:如全穀麵包、糙米、藜麥、燕麥均是不錯的選擇。
多吃豆類:製作沙拉、湯品或燉菜時可以適量加入花豆、腰果、鷹嘴豆。
多吃水果:攝取各式新鮮水果,果汁限制一天一杯。
盡可能選擇低或零脂肪、糖、鹽添加食物
少吃高升糖負荷的食物
少吃紅肉(牛、豬、羊)以及加工肉品(熱狗、煙燻肉類、香腸)
少吃高鹽、鹽漬食物。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