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7成癌症新藥健保不買單? 醫嘆:「同病不同命」 許多癌友借錢治療

近年來,雖然健保署積極將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這些藥物卻隱含了給付條件的限制,導致許多癌友雖然知道藥物的存在,卻無法真正受益。癌症希望基金會表示,由於健保對新藥的限縮,部分癌友為了活命不得不借錢治療,而有些則選擇放棄治療,出現「同病不同命」的現象。

陳小姐的母親罹患肺癌4年,考量化療副作用,於是家人決定自費使用雙標靶藥,今年好不容易盼到相關藥品納入健保給付,沒想到健保規定須經化療無效才給付。她表示,母親至今自費用藥花費700多萬元,原以為健保納入給付後,家庭經濟可以獲得喘息,沒想到得到的答案是:「不符合」條件。

癌症新藥限縮給付, 上演「同病不同命」

在醫院裡類似陳小姐母親的案例相當多,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前副院長暨胸腔外科醫師陳志毅分享臨床案例,84歲的阿公,被診斷罹患肺癌第2期,因患者有其他疾病,家人不想動手術切除腫瘤,基因檢測找到相對應的標靶藥物,但無奈的是因為一些規範,健保給付標靶藥物服用6個之後,需自費用藥。

由於患者對標靶藥物反應非常好,但一個月10萬元的藥費,對家屬來說是一大負擔,但家人還是決定自費使用,在治療期間,患者一直思考年紀大了要不要繼續治療,一年後花了一百多萬,決定不再接受治療,擔心龐大醫療費用拖垮家人。

抗癌如同打仗,必須「聯合作戰」

陳志毅強調,健保限縮給付已是常態,如果僅從健保給付規範的文字看似限制不多,但臨床用藥上卻有一些「緊箍咒」,讓醫生為病人開處方時綁手綁腳,例如:有些標靶及免疫治療藥物,就限縮用於晚期肺癌,或兩者不同機轉藥品(如標靶與免疫)有不得替換的限制。

他把抗癌形容成打仗,身為作戰指揮官的醫生卻無法自如派遣適合的作戰部隊,甚至海、陸、空還不能合併作戰,無法用最適當的「戰略」幫病人打仗,將會大大影響治療效果及存活率。

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也表示,血癌新癌確實有不少新藥是天價,健保在有限資源下必須限縮給付,雖能理解健保預算有限,無奈之下必須妥協,但臨床上也看到許多病人只能自費咬牙苦撐或放棄治療,希望健保能改善給付條件,讓治療更接軌國際。

陳志毅

藥品被迫「瘦身」已是常態

滕傑林認為,健保無法全盤給付不是健保的錯,必須經由社會對話凝聚共識,將資源用在最需要的族群上。不過,確實若病人使用有效,卻無法繼續用下去,非常無奈,因此有些人自費到後期會自行減量,用量從吃4顆變2顆,療程從每月1次變每2個月1次,造成疾病蠢蠢欲動,是目前的一大困境。

為滿足癌症病人用藥需求,近兩年健保署致力癌症新藥納入健保給付,112年迄今納入健保的品項數相較是110至111的2倍之多,然而看似漂亮的數字下,卻暗藏不符合國際治療指引的限縮條件,近年藥品「被迫瘦身」成為常態。

健保給付限縮條件有3種

癌症希望基金會統計108年至113年8月期間,納入健保給付的癌症新成分新藥項目共48項,67%的條件限縮未符合國際臨床指引,其中血液癌症共16項,全部都被設限,位居十大癌症首位的肺癌8項新藥中有50%被限縮、乳癌8項新藥亦有62.5%被限縮。常見的限縮條件有三種:

1.限縮療程或時間:常見如乳癌標靶藥限縮24個月、多發性骨髓瘤標靶藥限制療程等。

2.限縮使用對象:如晚期才可以使用、未經化療失敗不得使用等。

3.不得併用或替換:如免疫治療無效不得再申請標靶藥物的健保給付。

在這種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台灣癌症存活率落後其他國家。健保會將於周三(9/25)進行114年度總額協商討論,鑒於歷年新藥新醫療科技預算爭議不休,癌症希望基金會與台灣病友聯盟共同呼籲,期望在總額協商討論中能夠合理保障新藥新醫療科技預算,不要強迫瘦身,改善新藥不合理被限縮的情況,幫助病人接受及時適切的治療,賴總統宣示119年降低癌症死亡率1/3才有會成真。

滕傑林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醫師陳志毅台中榮民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滕傑林
參考資料:癌症希望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