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肩」又稱「冰凍肩」或「肩關節之攣縮」,復健科醫師表示,此疾病因好發於中年以上,特別是50歲左右,所以被稱為「五十肩」。事實上各年齡層皆會罹患此病,臨床上發現不少60、70歲的人有也此問題。
李小姐肩部疼痛一段時間,看醫生吃幾天藥後,以為稍事休息應該會好,但過了一個月後,症狀越來越嚴重,無法順利活動手臂、洗頭或扣背扣都有困難,而且肩頸會抽痛,夜間睡覺也無法側睡或翻身,到醫院就醫檢查,診斷她得了「五十肩」。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運動復健科主任陳建成表示,臨床上「五十肩」又稱為其「粘連性肩關節囊炎」,根據研究統計,50~60歲年齡層中,男性與女性五十肩的盛行率,分別為8.2%與10.1%,平均每10人中就有1人患有五十肩。
五十肩依症狀分3期
陳建成強調,五十肩分為原發性及次發性,原發性五十肩的原因並未清楚,但與某些疾病有關聯性,例如:糖尿病、高血脂、甲狀腺疾病、自體免疫疾病等;次發性的原因,通常是肩膀受傷或肱骨骨折,以及肩關節、乳房等手術後,與肩關節活動減少有關。
至於年輕患者致病原因可能與肩旋轉腱肌腱炎有關,通常是先有肌腱炎,因肩膀疼痛不敢活動,使得關節逐漸沾黏形成五十肩。五十肩約可分為3個時期:
急性期:症狀為紅腫熱痛、肩部疼痛,患者常因疼痛不敢進行主動式活動,但被動式活動度尚可。
沾黏起始期:發炎加上不動,使得受傷組織及關節囊纖維開始沾黏,由於合併沾黏,被動與主動活動都會受到限制,即使紅腫消退,疼痛仍會持續,肩膀碰撞一下就痛,睡覺翻身也痛,甚至休息時也會抽痛。
緩解期:此時發炎雖逐漸退去,但已沾黏的組織會造成活動度的障礙,除少數患者會因沾黏不太嚴重自行好轉外,大部分會發覺兩側肩部活動度有差異,較嚴重者連洗頭、穿衣服或搭乘交通工具都不方便。在此階段,關節囊已經沾黏、攣縮了,不動到肩膀通常不痛,一旦要硬拉到底就產生劇痛。
陳建成強調,五十肩的疼痛可能在緩解期或發炎暫時消退時解除,常讓病患誤以為病好了,殊不知發炎可能復發,沾粘也仍存在,結果肩膀漸漸僵硬,終致日常生活不便。
藥物+運動才能達到最佳療效
五十肩的治療方式,一般在症狀的初期,會先給予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關節注射,通常會有局部的療效。陳建成表示,當病程已經進展到肩關節的活動明顯受限,吃藥打針就沒有效了,而必須接受深部的熱療和電療,促進深部組織的循環和復原。
但光靠保守的治療,還是不夠的,一定要加上運動治療才有效。陳建成建議民眾可多做鐘擺運動、爬牆運動或毛巾伸展運動,讓關節活動度增加。
鐘擺運動
將健康的側手撐住桌面,患側手臂自然下垂,身體輕微用力,讓患側手臂往前後左右或畫圈擺盪。
爬牆運動
做爬牆運時,先找一面牆,大約站在一個手臂的距離,這時用患側手頭當輔助慢慢的往上爬,做此動作手肘要打直,才能達到最好的伸展效果。正面與側面各重覆10到15次,可讓肌肉與關節囊獲得完整的伸展。
毛巾伸展
兩手往後握住彈力帶或毛巾,健側手往上抬,患側跟著向上拉抬,可以增加肩膀內旋轉的角度。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