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冬各種病毒蠢蠢欲動,對於免疫力較弱的高風險族群,除注意流感、呼吸道疾病預防,也要特別小心帶狀疱疹( 皮蛇)上身。尤其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可能性是一般人的2倍,且發病後引起的神經痛風險更高達50%。
根據國內研究,五分之一的帶狀疱疹患者是糖尿病患者。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秘書長暨馬偕醫院新陳代謝科資深主治醫師李淳權解釋,慢性高血糖會削弱免疫系統,使糖尿病患者更容易感染各種病毒和細菌。此外,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風險是一般人的兩倍,且發病後引起的神經痛風險增加50%。
糖友皮蛇纏身住院的比例高
李淳權表示,糖尿病患若不幸感染帶狀疱疹病毒,可能導致血糖控制惡化,進一步引發心血管疾病或視力問題等併發症。研究顯示,糖尿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後的住院率高出一般人6成,顯示這類感染對糖尿病患者的威脅不容小覷。
她分享臨床案例,83歲的陳爺爺多年來受糖尿病困擾,某天洗澡時感覺右側胸部皮膚發紅、瘙癢,隔天早上醒來卻發現右前胸出現大片紅疹,並迅速蔓延至後背,甚至起水泡。一開始以為是濕疹復發,塗抹藥膏仍無效且出現刺痛感。在家人陪同下,陳爺爺於一週後就醫,醫師診斷為帶狀疱疹。
為什麼糖尿病患容易發生帶狀疱疹?
根據國內外相關研究指出,第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帶狀疱疹的可能性大約是一般人的2倍;而最讓人聞風喪膽的疱疹後神經痛,在糖尿病病人發生的風險也比一般人高出1.5倍。
為什麼糖友比一般人更容易被皮蛇纏?李淳權分析指出,是因為血糖控制不佳以及高血糖所導致的免疫功能受損。一旦免疫力降低,病毒就有可能伺機發生感染,甚至可能造成難以收拾的併發症。
帶狀疱疹是由水痘-帶狀疱疹病毒再活化引起。這種病毒在初次感染時會引發水痘,然後潛伏在背根神經節或腦感覺神經節內,隨著時間可能再度活化,形成帶狀疱疹。
哪些人是帶狀疱疹高風險群?
根據研究,每3人就有1人在其一生中可能罹患帶狀疱疹,除了皮膚上的疹子和水泡,帶來的神經痛也讓患者備受折磨。即便皮膚症狀消退,疱疹後神經痛可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造成長期痛苦,嚴重者甚至有可能失明。
帶狀疱疹的高風險族群包括:
- 50歲以上的成人
- 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腎臟病、心血管疾病)
- 免疫功能低下者
- 生活壓力大或作息不正常者
- 曾經感染過帶狀疱疹的人
- 發疹後72小時內使用抗病毒藥物
發疹後72小時是黃金治療期
一旦罹患帶狀疱疹最好在發疹後72小時內使用抗病毒藥物,可有效抑制病毒增殖並減輕神經疼痛,通常5週內即可痊癒。然而,免疫力較差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長的治療時間。李淳權以陳爺爺為例,由於延誤治療,所以皮膚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並且經歷了半年多的神經痛。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老年人都有肌少症,罹患帶狀疱疹後,即便皮膚症狀痊癒,像陳爺爺右手肌肉仍萎縮無力,至今握力未完全恢復,甚至連握筷子都感到吃力。
每年的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2024年至2026年的主題圍繞在「健康生活」。李淳權呼籲糖尿病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作息,養成運動習慣、均衡飲食,並積極接種流感、新冠、肺炎鏈球菌及帶狀疱疹等疫苗,透過這些措施提升免疫力,預防感染,降低相關併發症的風險。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