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棒球情蒐態度面對血癌!前職棒球星潘忠韋:躲不了就正面對決

前職棒球星、球評潘忠韋多年前確診急性白血病,也就是俗稱的血癌。歷經骨髓配對失敗、3 次敗血症休克等危機,最終憑藉意志力及家人的支持,順利完成治療。他形容,對抗病魔就像面對場上的對手,需要知己知彼、正面迎擊,「疾病把你打垮的速度很快,但我們重建的過程也不慢。」

前中華職棒 La New 熊隊球星潘忠韋。(圖/潘忠韋提供)

潘忠韋 2010 年自職棒退役後,成為體育台的專業球評。2017、2018 年時,他美國、台灣職棒轉播兩頭燒,常常半夜播完後,早上又接著轉播,有些日夜顛倒。直至有次在轉播室倒下,抽血檢查才發現白血球異常,開啟一連串的治療,也必須放棄慢跑與健走的興趣。

把疾病視為場上的對手,家人幫助順利移植骨髓

球員時期與運動傷害交手多次,久而久之知道如何與傷痛共處,但頭一遭面對癌症,潘忠韋起初還不太能接受。確診當天,他就被送至隔離病房,與外界完全斷聯。當時,他發揮球評的精神,上網做足資料,有如「情蒐」瞭解對方陣容,瞭解疾病後也能主動與家人解釋病況與治療計畫。

潘忠韋強調,家人的支持對他而言是偌大的力量。尤其第一次骨髓配對失敗後,身上已沒有足夠作戰的白血球,經歷 3 次敗血性休克,身心都飽受煎熬及折磨。在屏東縣玉田國小棒球隊任教的哥哥潘忠勳聞訊後,立即北上幫忙,最終順利完成骨髓移植。

潘忠韋抗癌成功。(圖/潘忠韋提供)

病床上運用運動精神,如同打擊前的信心喊話

潘忠韋回憶,治療時藥效來得又急又猛,除了造成粘膜被破壞,骨髓移植後又有身體排斥的副作用,嚴重時還會全身脫皮,這些都與過去運動傷害的經驗截然不同。此外,運動員躺床一天運動能力大概會下降 1%,當時肌肉快速流失,瘦得皮包骨。

不過,他坦承疾病本身雖然討厭,但既然躲不開就要正面對決,如同上場打擊前,也要克服面對投手的恐懼,勇敢面對每顆來球。經過病後重生的過程,也讓他重新認識身體、學習與副作用相處。即使至今偶爾還是會不舒服,他還是會憑藉自己的力量跟身體對話。他形容,就像前一場比賽都被三振,隔天還是會重整旗鼓,做足準備後向教練表示,自己要抓對手哪一顆球打

病後發覺休息的必要,鼓勵癌友傾聽身體訊號

出身傳統基層棒球體系,潘忠韋點出,過去觀念多是以量取勝,訓練多多益善。不過,適時休息也非常重要,否則身體負荷太大會有反效果。他以大谷翔平為例,重視睡眠品質與時數,自然也會回饋到球技表現。

潘忠韋癒後改變生活型態,除了轉播工時維持固定,也保持「日行萬步」的興趣與習慣,目前已邁入連續 1200 多天。他認為,運動員被擊垮後重新心理建設的速度比一般人快,運動場上習得的抗壓性讓他獲益良多。

身體康復後,他積極投入癌症公益活動,今年 2 月 4 日「世界癌症日」也親臨現場鼓勵癌友。他表示,除了定期篩檢外,確診後更要直面挑戰,傾聽身體散發的訊號,交給專業醫療團隊評估,才能完整且及時地復原。

潘忠韋復出轉播的首場比賽,在轉播室接受全場球迷的祝福。(圖/潘忠韋提供)

文/林亭、圖/楊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