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人更適合當他的媽媽!單身女醫收養罕病童,王杏安:「他讓我變成更好的醫生!」

今年 6 歲的男孩「柴柴」,自幼罹患結節硬化症與多重障礙疾病,輾轉從南投送至中山附醫。由於柴柴是兒虐孩童,起初病況又不甚穩定,在主治醫師王杏安與其團隊的悉心照料下,柴柴從愛哭鬼變成笑容滿面的孩子。一手照顧柴柴成長的王杏安,除了醫師的職稱以外,自去年 6 月起,也成為了他名義上真正的媽媽。

出生 17 天受虐住院,成為醫護人員的開心果

由於原生父母疏於照顧,又餵給成人奶粉,柴柴出生後不久,就因腦部電解質不平衡送醫,而後確診結節硬化症。柴柴全身多處有腫瘤及結節,又會不時癲癇,但中山附醫團隊及早投藥,讓新生兒科主任王杏安堅信,一定會縮小疾病對他的影響。

柴柴住院後成為醫護人員的開心果,王杏安笑稱他成為大家上班的動力。大夥集思廣益為他取小名時,叫他「貓貓」、「狗狗」都沒反應,但他聽到「柴柴」後立刻手足舞蹈起來,大家便習慣叫他「柴柴」。

突破血緣藩籬,一家如膠似漆

柴柴父母疏於照護被法院裁定停止親權,他 7 個月大出院時,社會局找不到地方安置,王杏安又擔心柴柴的復健療程,便與符合社會局資格的保母共同照顧。除了結節硬化症外,柴柴也罹患單腎、膀胱輸尿管逆流、腦萎縮、頑固性癲癇等疾病,在王杏安的陪伴下,共同度過約 30 次住院、重建輸尿管手術等危機時刻,彼此的感情也更加深厚。

王杏安回憶,柴柴從牙牙學語開始,就會叫她「媽媽」,最常掛在嘴邊的也是「愛媽媽」;對她而言,即使沒有血緣關係,她給柴柴的愛不會比較少,同時也堅定自己要當他的母親,「沒有人比我更適合當他的媽媽!」經過 3 年多的流程,去年 6 月法院終於裁定認可收養,成為王杏安名份上的「長子」。完成收養手術後,柴柴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高興地跟大家分享他姓「王」。

未婚的王杏安,同時育有 3 歲女兒與 2 歲雙胞胎男孩,她笑容滿溢地說:「每天回家就有四隻一直黏著我,但我真的很喜歡小孩。」她特別提到,弟妹們都知道柴柴不吃藥「會癲癇」,每次吃藥時間一到,弟妹餵藥的餵藥、拿水的拿水,各司其職,就是希望柴柴能夠盡快復原,一家和樂融融。

母子一步一腳印,盼共同戰勝病魔

收養柴柴後,從醫師變成家長,王杏安認為她變成更具同理心的醫師。她進一步提到,當柴柴成為自己的兒子,每天即使吃了好幾種藥,癲癇還是持續發作,才理解病童家屬的感受與想法。此外,她帶著柴柴嘗試自費、健保的復健,現在則讓柴柴進入特教學校,不放棄任何早療的可能性,也逐漸從其中認知教育端的系統。從復健方案的選擇,教育系統的鑑定、評估、分發,她認為親身經歷這些過程,能為罕病病患及家屬提供更多專業建議。

將柴柴視如己出,王杏安並不介意他的多重疾病,「心裡只有他的美好。」她強調,疾病已然發生,現在能做的就是用愛陪伴,彼此一同生活、成長。在穩定的藥物與復健治療下,柴柴已能如一般學童一樣生活,許多人看不出他罹患罕病。王杏安沒有偉大、遠大的願景,就是希望柴柴能一天比一天更好,不要住院、不要癲癇發作,即使聽起來很微不足道,對母子而言就是偌大的願望。

文/林亭、圖/楊紹楚

延伸閱讀:
全身多器官都會冒腫瘤!嚴重癲癇會影響智力  一文認識罕病「結節硬化症」
05月15日 世界結節關懷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