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是水腫可能是肝、腎出問題?原因、症狀與預防一次看懂

我們可能有過這樣的經驗:早上醒來發現眼皮浮腫、手指變得緊繃,甚至下午時分,腳踝腫得穿不進鞋子。這些都是水腫的典型表現。其實,水腫不僅僅是體重增加或一時的腫脹,某些情況下它可能暗示著我們的肝臟、腎臟健康出現了問題,甚至是更嚴重的心臟問題。

局部還是全身腫?健康風險大不同

當我們出現水腫時,首先需要了解水腫的類型,因為不同類型的水腫可能指向不同的健康問題。最快也最簡單的第一步是先確定水腫的範圍:

1.局部性水腫局部水腫多由於局部過敏反應、外傷或感染引起。這類水腫通常只影響特定部位,如手部、足部、臉部等,並會隨著原因消除而逐漸消退。局部水腫的特點是範圍有限、發生迅速,且通常無須特殊處理。

2.全身性水腫:當水腫影響範圍更廣,並且多發於雙腳、小腿、臉部甚至腹部時,通常稱為全身性水腫。這類水腫常與肝臟、腎臟或心臟等器官的功能失常有關。

為什麼會水腫?

水腫的原因可分很多層面,包括器官功能異常、循環障礙以及局部原因等。以下是常見的水腫成因分類:

肝臟功能不良

肝臟負責生成血漿中的白蛋白。如果肝臟功能受損(如肝硬化或嚴重肝炎),體內白蛋白不足時,血液中的滲透壓就會下降,血管裡的液體就不容易保持住,容易往外跑到組織間隙裡,這樣就會造成水腫。這種情況特別容易發生於腹部和下肢,造成腹水和下肢水腫。

腎臟功能不全

腎臟負責調節體內水分和鈉的平衡,並排出多餘的液體。當腎功能下降(如慢性腎臟病或腎病症候群)時,腎臟無法有效排出體內多餘的水分和鈉,這些液體會逐漸累積在組織中,特別是下肢、腳踝和臉部。腎病患者通常還會出現低蛋白血症,進一步加劇水腫的程度。早上出現眼瞼或臉部浮腫的情況在腎臟疾病患者中較為常見。

心臟衰竭

心臟的工作就是把血液送到全身,確保正常的血液循環。如果心臟出了問題(像是充血性心臟衰竭),就無法順利輸送血液,靜脈壓力會升高,血液容易堆積在下半身或腹部,形成水腫。左心衰竭主要會影響到肺部,造成肺水腫,讓人呼吸困難;而右心衰竭則會阻礙靜脈回流,容易讓腿和腳腫起來。通常,心臟衰竭導致的水腫在下午或晚上會更明顯,長時間站著或活動後,症狀也可能會加重。

低蛋白血症

白蛋白是維持血管內滲透壓的重要蛋白質。當血液中的白蛋白濃度過低時(例如因腎病症候群或肝病引起的蛋白製造不足),血管無法保持足夠的滲透壓,液體會更容易滲出到組織間隙,導致浮腫。低蛋白血症除了發生在肝腎疾病患者外,也可能發生於嚴重營養不良或蛋白質吸收障礙的患者中。

毛細血管滲透性增加

毛細血管是液體進出組織的主要通道,當毛細血管的滲透性增加時,液體更容易進入組織間隙,造成水腫。毛細血管滲透性增高常見於以下情況:

  • 過敏反應:如蕁麻疹或過敏性血管炎,這些反應會導致毛細血管暫時滲透性增加,造成局部水腫。
  • 燒傷和損傷:大面積燒傷會損傷毛細血管壁,使大量液體從血管內滲出,導致水腫。
  • 感染:如蜂窩性組織炎或局部感染,會增加局部毛細血管的滲透性,引發腫脹和水腫。

靜脈和淋巴系統障礙

正常情況下,靜脈和淋巴管負責將組織中的液體帶回血液循環。如果這些系統發生障礙,液體便會累積在組織中,導致水腫。常見的情況包括:

深部靜脈血栓深部靜脈血栓會阻塞血液回流,導致腿部出現一側的腫脹和疼痛。

靜脈曲張靜脈回流不良會造成小腿和腳踝的持續水腫。

淋巴阻塞:如乳癌術後的淋巴結切除或淋巴水腫,淋巴液無法順利排出,容易在手臂形成慢性水腫。

妊娠期或荷爾蒙改變

妊娠期女性常因雌激素變化而出現輕度水腫,尤其在下肢,這是由於孕期增加的血容量和體重壓力引起。此外,經前症候群也可能導致體液滯留,出現輕度的四肢浮腫。

藥物

其實因為藥物導致的水腫比想像中常見,在門診最常碰到的是鈣離子阻斷劑(血壓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類固醇以及一些荷爾蒙類藥物。這些藥物會改變血管滲透壓或引起鈉和水分滯留,建議使用這些藥物的患者注意水腫症狀。

肝臟及腎臟引起的水腫有哪些特徵?

肝臟相關水腫

▘伴有腹部腫脹(腹水)、黃疸(皮膚和眼白變黃)、疲勞、食慾不振等症狀。

▘水腫主要表現在腹部、腳踝和腿部。

▘肝臟疾病患者可能有蜘蛛痣和腹部靜脈曲張等特徵。

腎臟相關水腫

按壓5秒鐘後放開,如果皮膚有凹陷且無法回彈,代表有水腫狀況。

▘早晨眼瞼浮腫、尿量減少、尿液顏色深,有時伴隨高血壓

▘水腫主要出現在腳踝和腿部。

▘腎病患者可能會有蛋白尿、泡泡尿等特徵。

別再讓水腫纏上你!9個方法助身體排水消腫

如果經常有水腫的困擾,除了就醫找出原因外,平日的飲食與生活習慣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1.減少鹽分攝取

鹽分中的鈉離子會引發水分滯留,使體內水腫情況加劇。高鹽飲食會促使腎臟保留更多水分,導致液體滯留在組織中,特別是下肢和臉部。建議每人每日鈉攝取量應低於2000毫克(約1茶匙的鹽),選擇低鈉食品並減少加工食品的攝取,尤其是罐頭食品、醃製品和即食食品等。

2.增加鉀的攝取

鉀有助於平衡體內的鈉含量,並有助於減輕水腫。適當攝取含鉀的食物(如香蕉、菠菜、番茄、橘子、地瓜和酪梨)能幫助排出多餘的鈉和水分。要注意的是,腎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增加鉀攝取前應諮詢醫師。

3.適量補充蛋白質

白蛋白是維持血液滲透壓的重要蛋白質,能幫助血液中的液體不輕易滲出血管。低蛋白飲食或營養不良會導致血液滲透壓下降,從而引起水腫。可適量攝取優質蛋白質,如雞蛋、魚肉、豆腐和瘦肉等,以維持體內蛋白質的含量。

4.充足水分攝取

雖然水腫是體內水分過多的結果,但適當的水分攝取反而能幫助身體排出多餘的鈉和廢物,減輕腎臟負擔,避免水腫加重。不過,應避免大量攝入含糖飲料或含咖啡因飲品,這些會導致身體脫水或水分不均。每日建議飲水量依個人情況而定,一般成人建議在1.5~2公升之間。

5.規律運動

適當運動有助於血液和淋巴的循環,防止水分積聚在下肢。運動可以幫助體內多餘水分隨汗液排出,有助於減輕水腫。建議選擇低強度的運動,如步行、游泳、瑜伽和伸展運動,特別是長期站立或坐著的人,應每隔一段時間活動一下。

6.避免久坐或久站

長時間站立或坐著會使血液積聚在下肢,導致局部水腫。建議每隔1小時起身活動,做一些簡單的腿部伸展或走動,幫助血液回流。對於長時間站立的工作者,休息時抬高雙腿可以減輕下肢水腫。

7.戒酒

酒精會損害肝臟功能,特別是有肝病的人再飲酒,會加重肝臟負擔,可能導致肝硬化,進而引起水腫(尤其是腹水)。避免酒精或控制飲酒量有助於保護肝臟,減少水腫風險。

8.調整作息,減少壓力

壓力和作息不規律會影響體內的荷爾蒙平衡,可能引發體液滯留。尤其是壓力較大時,體內皮質醇濃度升高,會使鈉和水分滯留,增加水腫的風險。規律的作息和適當的壓力管理(如深呼吸、冥想或運動)有助於保持荷爾蒙平衡,減少水腫發生的機會。

9.穿著壓力襪

對於容易下肢水腫的人來說,壓力襪能幫助促進血液回流,減輕靜脈壓力,有助於預防和緩解腿部腫脹。壓力襪特別適合於長時間站立或坐姿的情況下使用。

水腫持續或惡化時如何處理?

如果水腫長時間不退,建議盡早採取以下步驟來處理:

1.觀察症狀變化

留意水腫的部位、範圍和嚴重程度,記錄水腫是否在某些時段加重(如早晨起床時或經過一天站立後)。

2.初步自我護理措施

在症狀輕微或剛開始加重時,可以採取一些自我護理措施,例如:

  • 減少鹽分攝取:減少鹽的攝取量,因為鹽會增加水分滯留,加重水腫。
  • 抬高腿部:如果水腫集中在下肢,可多抬高雙腿,幫助血液和液體回流,減輕腫脹。
  • 避免長時間站立或坐著儘量避免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特別是站著或坐著不動,有助於減少水腫。
  • 穿著壓力襪:壓力襪可以幫助血液循環,對下肢水腫有一定的舒緩作用。

3.就醫檢查與評估

如果水腫已持續一段時間,或自我護理無法有效改善,可先找家醫科或是內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若出現呼吸困難、胸痛等症狀,應立即就醫。

*文章內容轉載自肝病學術防治基金會《好心肝會刊109期》編輯/邱玉珍、圖/巫俊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