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瑪嘉烈醫院日前驚傳3名腫瘤科醫生感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STEC),其中1人不幸離世。究竟什麼是STEC?它與一般大腸桿菌有何不同?為何會致死?《HEHO健康》專訪馬偕醫院一般內科暨感染科主任郭建峯全面解析其危險性及預防方法。
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屬O157:H7 型大腸桿菌,是一種常見的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郭建峯表示,民眾若不幸患上此菌,除了會出現發燒、嘔吐、腹痛等症狀外,嚴重者更有機會出現出血性腹瀉等併發症,甚至死亡。
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 國內不常見
依衛福部疾管署資料顯示,1982年美國爆發因吃漢堡而引起的跨州性出血性結腸炎的疫情,因此在國外又稱為「漢堡病」,經流行病學調查,確認其致病原主要為罕見的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
郭建峯強調,感染產志賀毒素大腸桿菌往往十分嚴重,約10%病患會併發溶血性尿毒症,死亡率約為3%至5%,但在國內並不常見。根據疾管署資料,台灣自 1999 年將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列入法定傳染病,迄今只有4 例確診病例。
Q: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與一般大腸桿菌有何不同?
A:一般腸道大腸桿菌為人體內之正常菌群,分布於腸道中,主要存在於大腸,幫助人體抵抗病原菌入侵的作用。正常的情況下,並不會使人體發病。但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會產生類志賀氏毒素的細菌,目前已知血清型約100多種,其中O157:H7 型大腸桿菌是最常見的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
Q:感染時會出現那些症狀?
A: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潛伏期約2至10天,感染初期,患者會出現腹瀉、腹部絞痛、嘔吐等腸胃道症狀,嚴重者可能會導致出血性腹瀉、腎衰竭、栓塞性血小板減少性紫斑症(主要為成人)、溶血性尿毒症候群(主要為小孩)等症狀。
Q: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如何傳染?
A:其主要感染途徑為糞口傳染,患者大都是直接吃進含有細菌的飲水、食物引發感染。郭建峯表示,患者只需數十至數百個菌體即可致病。
Q:如何杜絕大腸桿菌上身?
A:致病性大腸桿菌不會人傳人,主要都是透過「糞口傳染」,所以預防感染大腸桿菌,其實與預防其他食物傳播疾病措施大同小異。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說,只要將食物加熱煮熟即可。郭建峯表示,該菌於75℃加熱1分鐘以上即可被殺死,因此調理時應充分加熱。
此外,生菜類食物亦有傳播風險,前往衛生條件較差或疫情發生地區應避免食用生菜。處理食品時,砧板、菜刀及容器等用具應充分洗淨,以防二次污染。
Q:若疑似感染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可以怎麼做?
A:民眾如有疑似腸道出血性大腸桿菌感染症症狀者,應儘速就醫,並將旅遊史告知醫師。
![](https://heho.com.tw/wp-content/uploads/2025/02/1739502095.5827.png)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馬偕醫院一般內科暨感染科主任郭建峯
參考資料: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