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東西後經常出現消化不良、脹氣或腹瀉等症狀?小心,這可能是腸道功能失衡的警訊!根據2024年健檢中心的統計數據,腸胃不適是民眾最常見的健康困擾之一。然而,許多患者雖然做過腸胃鏡、超音波等檢查,甚至長期服藥,卻仍無法擺脫腸胃不適,這可能與功能性腸胃障礙有關。
腸胃檢查沒異常,為何症狀依舊存在?
腸胃科門診發現,高達 70%~80% 因腸胃不適求診的患者,即使做過詳細檢查,仍持續受到困擾,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表示,這類患者的問題可能來自腸胃功能失衡,而非結構性異常,因此傳統檢查難以發現病因。
鄭乃源指出,傳統腸胃檢查,如腸胃鏡和影像學檢查,主要用於發現結構性問題(如腸道息肉、潰瘍、腫瘤),但對於功能性腸胃障礙則較難診斷。根據國際知名腸胃疾病研究機構羅馬基金會(Rome Foundation) 最新標準,功能性腸胃問題已重新定義為「腸腦互動異常」,也就是所謂的腸腦失調。
什麼是腸腦軸?與消化不良有什麼關係
腸腦軸是一條將腸道與大腦連接的資訊傳遞通路,許多研究證實,腸胃健康與心理狀態、情緒及神經系統密切相關。當腸腦軸失衡時,腸胃不適可能不僅與消化有關,而是來自腸道與大腦的互動失調。常見的功能性腸胃障礙包括:
腸胃蠕動異常:腸胃肌肉運動失調,導致食物無法順利通過腸道,引發腹痛或脹氣。
內臟高敏感:腸道對氣體或食物成分的刺激反應過度,即使是輕微刺激,也可能產生疼痛或不適。
黏膜及免疫功能改變:腸道內壁防禦能力下降,可能因腸胃炎等因素導致長期不適。
腸道菌相失衡:益菌減少、壞菌增多,影響消化及免疫功能。
腦部訊息處理異常:壓力或心理因素使大腦過度解讀腸胃訊息,加劇腸道不適。
鄭乃源強調,這些因素往往交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但由於變化細微,傳統檢查工具難以偵測,因此需要更進階的功能醫學檢測來協助診斷。
如何幫助腸胃健康?醫提3方法改善
與傳統檢查著重於腸胃結構不同,功能醫學檢測聚焦於腸胃的運作與功能,能深入分析腸道菌群、生物標誌物(如血液、尿液)及免疫反應,為腹脹、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提供更全面的診斷。
許多民眾疑問:「我一定要做功能性腸胃檢測嗎?」鄭乃源表示,這類檢測不僅能提供更精確的診斷,還能帶來多元有效的治療方式,若是腸道菌失衡可透過以下方法改善:
- 補充益生菌與益生元:改善腸道菌相平衡,促進腸胃健康。
- 飲食調整(如低FODMAP飲食):已被證實可顯著減少腸胃不適,提高消化與免疫功能。
- 壓力管理與腸腦軸調整:透過心理與生活方式調整,降低腸道對壓力的敏感度。
他建議民眾,若經常受到腸胃不適困擾,但傳統檢查找不到問題,不妨考慮功能醫學檢測,從腸腦軸的角度重新審視你的腸胃健康,找出真正的病因,提升生活品質。

文/邱玉珍、圖/巫俊郡
諮詢醫師: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總院長鄭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