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胃藥能「顧胃」?反而讓胃部的細菌數增加!

「吃西藥傷胃」是一般人認定的觀念,所以在吃藥的時候,很多人會多配一顆胃藥,但其實所謂的胃藥,大部分是制酸劑,會讓胃酸分泌變少,只是「傷胃」不一定是指胃酸分泌,所以吃制酸劑的效果未必好,甚至還可能讓細菌在胃中滋生,反而傷胃。

「傷胃」到底是什麼樣的概念?

我們一般認為的傷胃,是胃酸過多、侵蝕胃壁,所以直覺上吃制酸劑就可以保護胃部,但其實傷害胃並不是只有胃酸過多,而是胃部的保護黏膜被攻擊、變薄,失去對胃的保護力,這就不是制酸劑可以保護的部分。

所以最「傷胃」的,是台灣人最常使用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它大多屬於酸性物質,會直接刺激胃腸黏膜,同時會抑制身體合成保護胃腸黏膜的物質,而造成胃腸道損傷。而現在的消炎止痛藥多半會設計成「腸溶錠」,也就是在鹼性的小腸才會溶解,如果吃藥的時候同時配合制酸劑,反而讓藥物直接在胃溶解、根本沒保護到胃。

如果真的吃藥的時候,胃會不舒服,表示不只是胃酸分泌過多的問題,可能有輕微潰瘍或是發炎,可以請醫師開立處方籤的胃酸分泌抑制劑,或是黏膜保護劑,比起一般藥局可以買到的制酸劑,更能起到保護胃部的效果。

常吃制酸劑有什麼問題?

但是,制酸劑通常也是金屬鹽類,像是鎂鹽、鈣鹽等,很容易與其他藥品結合,而且又屬於鹼性,可能會跟藥品交互作用;比如四環黴素類的抗生素、鐵劑、抗癲癇藥,還有防血栓的藥物、肝炎藥物、心血管相關用藥,就可能跟制酸劑產生作用,導致藥效減退。

而且胃部基本上就是要保持酸性環境,才能阻擋各種不同的細菌進入,因為大部份的細菌都是比較喜歡鹼性環境、討厭酸性環境的;如果一直把胃部的酸性環境改成鹼性,胃部的細菌量會增加,不是「健胃」,反而讓胃更容易感染或是發炎、惡化成癌症。

食藥署也表示,如果要保護胃部,更需要保持胃黏膜的健康,少吃麻辣食品、咖啡、茶、酒,而且作息要正常、心情要平穩;如果真的怕藥物傷胃,就不要空腹吃藥,或是吃完主要藥物後至少間隔2小時再吃胃藥,才能避免交互作用。

延伸閱讀

胃藥吃多了會失智?醫師這樣告訴你

台灣人愛吃胃藥!這類藥物你有正確使用它嗎?

吃藥的時候一定要配胃藥嗎?破解藥丸的服用迷思

文/盧映慈 圖/許嘉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