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在讀小學的男孩連續幾天上課遲到,而且總是精神不濟,老師一問才知道,他每天半夜都要扶中風的爸爸上廁所,所以每天都睡不飽。兒福單位想介入,但男孩卻說,「我想照顧爸爸,但我也想上學⋯⋯」
照顧者的悲歌不只有「老老照顧」
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理事長郭慈安,對於這種「長照悲劇」每見一次,心裡就難受一次。同時也在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社工系擔任助理教授的她發覺,這幾年來,照顧者與被照顧者其中一方死亡的「長照悲劇」,每年發生的件數已經從11件增加到22件,等於每2星期就有1起。
「任何人都不該為了一個人,犧牲自己。」郭慈安說,而這也不僅限於老老照顧,上述的那個男孩,就是現在長照年輕化的一個例子。「還有一對母女,是單親,但媽媽還不到55歲就確診早發性失智症,女兒也才國小,社福單位必須介入、可能還需要安置女兒,只是如果有長照資源,或許可以讓母女多相處一段時間,但因為媽媽太年輕,所以也沒辦法申請。」
對於這些成為照顧者的人來說,他們要面對的,不只是照顧的那10年、20年,還有當被照顧者過世之後,一無所有的自己。「即使其他兄弟姐妹有給金錢援助,但他們認為『那是給爸媽用的』,所以一想到爸媽過世之後,自己會沒有工作、沒有存款、甚至連房子都沒有,照顧者很自然的會覺得『那我乾脆先跟爸媽同歸於盡』。」
該怎麼正向的幫忙照顧者?
除了可以正向對照顧者表達關心、鼓勵之外,郭慈安也說,希望大家能理解「照顧」本身就是一份工作,「英國的做法是,照顧者的支出是『每月最低工資』跟『照顧員的勞務付出』,以台灣來說,25K的薪水加上每天2000元的照顧員支出,一個月貢獻了8萬元的產值,所以家人不能有『給錢就是老大』的心態,要尊重照顧者也是會累、也是在工作。」
另外,郭慈安也鼓勵過年期間,要讓照顧者跟被照顧者多出門走走,「過年對其他人可能是回家,但對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來說,因為有了其他家人的支持、幫忙,其實應該要『走春』,把悶在家裡的不愉快都消解掉。」
陳景寧則說,在過年期間,各縣市提供的長照服務很不一樣,有些有日間照顧、有些沒有,有些有居家喘息服務、有些沒有,而且申請的期限都不一樣,有些只到1月21日,而且申請也需要一段時間,對於很仰賴這些服務,或是沒有家人可以幫忙的人,要提早做準備,避免過年反而成為夢魘。
有需要的人可以直撥長照專線「1966」,或是家庭照顧者關懷專線0800-507272,尋求長照資源的協助。
延伸閱讀
文/盧映慈 圖/盧映慈